一些互聯網機構集合大量的銀行理財信息向社會推薦,有的機構還在網站引導客戶預存資金進行投資,并聲稱對接銀行理財產品。“目前上海地區各家銀行均沒有與此類機構進行合作,也從未授權此類機構代理銷售銀行理財產品。”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稱。
一些互聯網機構集合大量的銀行理財信息向社會推薦,有的機構還在網站引導客戶預存資金進行投資,并聲稱對接銀行理財產品。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經公會了解,此類冒名宣傳、銷售行為蘊藏較大的風險。
“目前上海地區各家銀行均沒有與此類機構進行合作,也從未授權此類機構代理銷售銀行理財產品。”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稱。
這類互聯網平臺一般會采用“紅包”、“預存理財金”等營銷手段吸引投資人,有的投資人因此“上鉤”,覺得在互聯網平臺購買理財產品比在銀行買劃算。但事實上,其背后隱患重重。
根據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的了解,第一,這些網站盜用銀行產品名稱,收益、期限等關鍵信息均與銀行有關產品不一致;部分產品以一元起售,對接的可能是非銀行產品,但以銀行產品冠名,這些行為嚴重誤導銀行業消費者。“他們雖然能以較高收益率吸引投資人,但其實難以長期維系。”公會方面稱。
第二,網站聲稱專款專用,資金進入銀行相應賬戶。據經部分銀行排查發現,所謂相應賬戶,其實只是一般賬戶,其吸納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劃轉,不能確定資金真實投向,存在嚴重的風險隱患。
第三,公會方面還提請投資人注意,這些互聯網平臺可能存在借購買銀行理財歸集資金,再自行進行分拆投資的行為,通過低起售點降投資“門檻”,導致產品風險與客戶承受能力不匹配,這種錯配運作模式本身風險又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