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現場擠滿了熱情奔放的中國人,所有委托競拍的電話線都占上了,能搶上一部現場電話都算幸福。拍賣一開始,加價都以百萬美元計,大呼小叫,老外們馬上沒了聲響,只剩下中國人英勇奮戰。”這曾經是圈內人士在博客中描繪的一幅熱鬧場景。大手筆的中國收藏家的確刺激了海內外藝術品市場的興奮神經,但經過金融危機和收藏市場的雙重洗禮后,如今仍在揮灑自如的收藏家則是那些鑒賞力與財力兼備的人。
往往收藏家榜單和富豪榜單都有重合的地方,頂級收藏家也是富豪榜上的常客。越是在藝術品市場低迷時候,人們越想知道大佬們會怎么做。中國的頂級收藏家都是身跨商業、金融、股市、樓市等多界,他們的藝術品收藏投資行為,不僅僅影響著藝術品市場的風向。
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開始重視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對建構企業品牌的功能,而不再單純看做是一種投資工具,這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把收藏規劃建立在構建企業或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基礎上。與這些收藏理念轉型相配套的是,對新藏品風格的期待和探索。由于近現代書畫及當代藝術市場價格已嚴重透支,大多數藏家都致力于尋找下一波的收藏風格:更具有時代性、與時俱進的新探索、新風格。
另外新生代、富二代、藏二代的收藏喜好發生變化,他們更傾向于當代藝術和西方藝術,新近成立的一批私人美術館多數以當代藝術為目標。新生代藏家的海外背景和成長經歷,使得他們對當代藝術的興趣不同于父輩,偏重于發掘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以陸尋、周大為、林瀚為代表的年輕收藏家正在崛起,他們有自己的家族資本和藏品,他們正成為私人美術館大潮中不容忽視的新晉群體。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藏家的觸角也已經伸到歐美藝術家,美國畫廊業人士表示,一些來自中國30歲左右的藏家崛起快速而且非常強勢。甚至,老牌的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今年也為他們做了調整,歷史上第一次由策展人推出當代藝術特展,開始了從歐洲古典大師,向現當代藝術的試水和突圍。因為TEFAF的主辦方覺得,他們也需要適應藏家的新審美需求。
劉益謙
現年52歲的上海人劉益謙的商界身份是新理益集團董事長,藏界身份則是上海龍美術館創辦人。他是公眾眼中最任性和最有話題的收藏家,曾經在國內外收藏界引發無數話題和爭議。這些極具個性的標簽緣于他在收藏市場上的土豪作風和在社交媒體上的驚人舉動,比如曬出用價值2億多的雞缸杯喝茶照片等。
對劉益謙而言,在拍場上一擲千金早已成為江湖慣例,他以往已經成功將8件過億元人民幣的藝術品收入囊中。今年劉益謙先后在紐約、香港和北京的拍賣會上購入數件昂貴的中國藝術品,比如一件來自于亞洲藝術收藏先驅安思遠的11-12世紀雕像,被劉益謙以 49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23萬元)買入;一件以1402.6萬美元成交(約合人民幣8690萬元)的明代佛經;以147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369萬元)買下的一件宋官窯瓷器;以9315萬元拍下的潘天壽作品《勁松》,這些藏品都被放入了劉益謙、王薇夫婦擁有的上海龍美術館。
今年11月,劉益謙以十多億元的天價買下莫迪利阿尼的作品《側臥的裸女》,再次獲得前所未有的高關注度,人們議論紛紛:劉益謙也加入到西方藝術品收藏隊伍了?他是不是嗅到了藝術品市場新的風向?劉益謙的回答則是,這只是標志著龍美術館進入新的收藏紀元。
萬達集團
“萬達在近現代中國畫收藏上的地位,跟萬達在商業地產中的地位是一樣的。”——語出自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健林在收藏界已經小有名氣,他就敢于下重金,砸在一幅畫上,當年曾以800萬元分期付款買下傅抱石的代表作《龍盤虎踞》。在1997年,王健林第一次拜訪吳冠中后,他開始花費巨資,幾乎搜羅了所有流落在國外的吳冠中作品。2004年6月,萬達集團為吳冠中啟動全球巡回展,從法國巴黎開始,震動了中法兩國藝術界。7月,王健林又將吳冠中畫展搬到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4年,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夜場拍賣中,以1.72億元人民幣購得畢加索名畫《兩個小孩》,拉開了中國企業家國際化收藏的大幕。萬達在銀行租了一個幾百平方米的保險庫存放藝術品,王健林正在建造大連萬達美術館,還準備在北京也建造一個美術館。
王中軍
兩次驚動國際收藏界的大手筆,讓影業大亨王中軍這位“大哥級”收藏家徹底浮出水面。今年5月,在美國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以1.85億元人民幣拍下了畢加索油畫《盤發髻女子坐像》。而此前在去年11月,王中軍還曾以約3.77億元人民幣拍下了備受矚目的梵高油畫《雛菊與罌粟花》。去過王中軍北京別墅的人,都感嘆他的家就是一個私人美術館,有多年收藏的幾百件國內外各藝術流派的油畫和雕塑,還有從法國買回的一個集裝箱的歐洲古董家具。
王中軍喜歡和同好在自己的家里一起談論藝術,甚至曾經給一幫企業家大佬朋友們辦過藝術講座,也是馬云等商業大咖的藝術收藏啟蒙者。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建有自己的美術館,取名為“松美術館”,計劃有八個廳,有一個廳是西方頂級藝術品,第二個廳是他喜歡的20世紀的作品。在他看來,美術館在100年后很有意義。
新疆廣匯集團
早在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上,以2.668億元拍下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讓新疆廣匯集團在收藏圈一舉成名。據公開資料顯示,廣匯集團近年來收入大批高價藝術品,每年在藝術品收藏方面的支出大約在1億元。雪蓮堂是該集團所屬私人收藏機構,創辦人廣匯集團董事長孫廣信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收藏書畫,十多年來收藏了超過500幅近現代名家的精品書畫,據稱購買字畫花費超過30億元。
孫廣信唯一的收藏準繩是近現代百年的優秀作品,為此不吝花費巨資。其顧問包銘山曾透露,廣匯雪蓮堂近現代美術館也將落成,整體建筑面積約2.75萬平方米。
余德耀
余德耀引人關注有三大原因:收藏當代藝術,推動美術館運動,參與慈善。余德耀是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已在中國生活了近二十年,作為印尼第三大農業公司的商業巨頭,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收藏家,余德耀的收藏以數量龐大和系統化為特點。
余德耀的收藏幾乎涵蓋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所有知名藝術家,包括曾梵志、王廣義、劉煒、徐冰、周春芽、張恩利等,除了油畫作品外,大型的裝置藝術也是他收藏的目標。此外,他還收藏了一些國外當代藝術作品。這些藏品都成為他在2014年初投資上億元建成的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最大看點。
嚴陸根
嚴陸根曾是地產界風云人物,創辦了南京最早的地產巨頭利源集團,他也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較早投入藝術品收藏的企業家之一。從西方藝術經典到中國傳統書畫,從百家湖博物館到南京藝博會、南京國際美展,嚴陸根可以說把藝術生態產業鏈條都“玩”遍了。
在嚴陸根的藏品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大師的油畫、雕塑、素描,達到數百件。其中畢加索、莫奈、羅丹等大師油畫、雕塑等達百件,16世紀到20世紀西方傳統畫派以及英法學院畫派等名家作品達五百余件。他所創立的百家湖博物館是中國收藏西方藝術作品最多的博物館。
他將自己的收藏歷程劃分為前十年主要收藏中國藝術品,后十年主要收藏國際藝術品,國內外排名前100位的藝術家作品基本上都收藏齊全,中國當代藝術品排名前幾十位的藝術家作品也均有收藏,比如張曉剛、曾梵志、王廣義、岳敏君等藝術家作品。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是未來20年收藏的重點。
李笠
“帽哥”李笠是收藏家中的微信達人,他今年在社交媒體上推出的“帽哥陪您看預展”專欄,已經在收藏圈具有很高知名度,以行家看預展的方式,對重要拍品進行分析判斷,其幽默犀利的點評風格廣受收藏者歡迎,由此帶動和影響了一些企業家加入藝術品收藏隊伍。
曾做過娛樂、房地產、金融的李笠,2006年開始進入藝術品收藏市場,很快確定了近現代書畫的收藏體系。2011年秋拍,他以6095萬元競得弘一法師1929年作《華嚴集聯三百》;2012年春拍中,用9200萬元購買了傅抱石作于1944年金剛坡時期的最大作品《杜甫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李笠不僅收藏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近現代名家的作品,極為難得的是他較早開始收藏關注價值被低估的黃賓虹作品,至今已成為國內黃賓虹作品的頭號收藏家。
劉鋼
今年4月,劉鋼沒想到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發布的一條微信,爆料了一場某知名拍賣行拍賣會上疑似做局紛爭,引發了藝術圈種種猜測和爭議,劉鋼本人也站到了風口浪尖。其實從業律師多年的劉鋼是一個低調的中產階層收藏家。
劉鋼認為在藝術史上沒有被收藏、沒有被強烈關注的那些作品,要通過收藏來解釋它,不管它的市場好不好,這是一個收藏家的關注點。劉鋼收藏了50幅民國以前的油畫,公立美術館的人看到后都吃了一驚,幾幅教科書上的畫在他手里,非常有名的一幅是關喬昌的肖像畫。在1841年和1851年,關喬昌的肖像畫分別赴美國紐約和波士頓展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赴歐美參加展覽的中國畫家。拍賣會渠道迅速擴大了劉鋼的收藏,在200多幅油畫藏品中,他比較心疼的有七八十幅。有人建議劉鋼建一個美術館,他覺得那需要很多錢和時間,并不適合他。
周大為
“我會去看整個藝術生態需要什么,中國的藝術生態需要什么,那我就會去做,特別是還沒有人去做的領域。” 80后當代藝術收藏家周大為說到做到,今年5月11日,他向法國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捐贈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徐震公司出品的《集團-(4把刀組合)》。周大為這一代的藏家似乎并不安分于只是收藏,他資助畫廊、開辦藝博會,參與藝術一級市場建設,還建立了CC藝術基金會,是一種非常國際化的藝術操作方式。但他還是希望把自己當做藏家來看待。
陸尋
年輕的南京人陸尋在英國劍橋大學讀納米工程的時候,還沒想到要做私人美術館,即便那時他已經很喜歡當代藝術,他第一次買的作品是草間彌生的南瓜和一張杜馬斯的小紙本作品。十年后,作為家族企業的繼承者,自稱是被逼上梁山的陸尋將一個特立獨行的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呈現在人們面前。今年6月8日,“絕對收藏指南”藏品展在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開幕,展出了20余位風格迥異的中日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均為陸尋的個人收藏,他想通過帶有自嘲質疑意味主題,去還原他本人的收藏體驗,讓置身其中的觀者一窺收藏行為背后的一個思考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