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危機背後 運營商的機遇到底在哪裏

2015-12-28
来源:IT时报

  IT時報記者 孫妍

  從百兆寬帶到4G+,基礎網絡的不斷迭代更新成為運營商最硬的未來市場。在這個充滿想象力的未來網絡上,承載的將是“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智能制造等一系列超級市場,所以歸根結底,4G+、高速寬帶,乃至5G才是運營商決勝未來的立身之本。

  * 後4G時代,電信聯通該如何後發制人?

  後4G時代,比的是體驗與服務

  今年8月1日,中國電信在部分城市率先推出了4G+,緊隨其後,中國移動也發布了4G+服務,從下半年開始鋪開。中國聯通接連10個月流失用戶後,終於在11月份推出4G+,准備借此超車。從三家運營商年底發布的2016年發展規劃來看,4G+都是主色調,所以,2016年也是真正意義上的“4G+”元年。

  在“2015年天翼終端交易博覽會”上,中國電信發布了“天翼4G+”,表示2017年底使4G網絡達到3G網絡的同等覆蓋水平,同時也帶來了20多款支持“天翼4G+”的終端。

  “天翼4G+”的下行峰值速率可達300Mbps,上行峰值速率可達50Mbps。形象來說,用戶在這個網速下,下載一部2GB的電影只需1分鍾,而上傳一個10MB的文件只需1秒。據了解,“天翼4G+”采用的是載波聚合技術,比4G網速快一倍,可以簡單理解為高速公路多了一條車道。

  中國移動起步於今年9月,在廣東、上海、江蘇、安徽和浙江5個省市試用4G+,平均最高下載速率可達220Mbps。此前,中國移動總裁李躍也曾在“2015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表示:“將在全國部署超過10萬個4G載波聚合CA基站,將覆蓋國內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核心城區、熱點區域,4G+客戶的下載速率將提升一倍。”

  “4G+肯定是機遇,這也是電信爭取首先商用的原因所在。說到底,比拼的就是各家的體驗和服務,比如支持4G+的終端有多少,網速體驗、覆蓋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中國電信某省市場部人士說道。

  從之前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時間表來看,2020年將完成5G標准制定。薩裏大學5G創新中心表示,從目前的節奏來看,5G標准出台的步伐有望加快,預計到2020年就可以實現商用,而覆蓋到全球市場至少要到2040年。

  按照業界預測,2020年的流量需求將是目前的7倍,現有的網絡技術無法支撐。而4G+正是運營商針對4G網絡升級後推出的一項服務,之後,作為過渡到5G的技術承載,4.5G的概念也會迎來商用。

  日前,華為與中國移動、日本軟銀等合作夥伴共同發布的TDD+解決方案,其實就是4.5G的整體概念的核心技術,實現5倍於4G的頻譜效率,宣布將於2016年實現商用。歐洲多家運營商已經准備加入TDD+的戰局,搶的就是時間。

  電信聯通深度合作的幾個猜想

  今年伊始,全網通還可以成為手機新品的賣點來說,但從年底發布的幾款旗艦機型來看,全網通似乎已經成為標配。毋庸置疑,全網通將成為2016年智能手機的趨勢。截至今年10月,全網通手機銷量在智能終端總銷量中已超過20%,2014年僅為6%。

  12月11日,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同發布了《六模全網通終端白皮書》,兩家運營商試圖進一步增強在終端上的話語權,對用戶來說,購買一部手機之前再也不用考慮哪個電話卡不能用,這著實是一樁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幸福事。

  單從上海電信年末終端年會上提供的預估數據就可以看出,2016年中國電信主推全網通手機的力度很大,比如,在上海電信銷量排名前20名的機型中,全網通手機的占比將達到60%,六模雙卡手機占比也將達到20%。

  中國移動亦表示,明年將繼續推動TDD和FDD網絡的融合,中高端手機要求支持五模十三頻,但是五模並不包括中國電信的CDMA標准。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對中國移動來說,不會排斥六模全網通,但短期內不會放棄五模。現在三大運營商的狀態,像極了赤壁之戰前蜀吳聯合抗魏,但還沒有誰有能力主動掀起一場“赤壁之戰”。

  在此之前,一份名為《關於成立“網絡建設領域深度合作”工作組的通知》的紅頭文件,引發了電信聯通合並的各種猜想。從技術角度來說,聯通和電信可以實現4G網絡切換,但是從共享協議簽訂到落實,還需要較長時間來落實。

  “簡單來說,兩家合作既解決聯通在網絡覆蓋上的問題,也可以解決電信在終端上的弱勢,相互取長補短。”通信專家項立剛說:“電信和聯通兩家的基站加起來跟移動應該差不了多少了。”

  一位業內人士對《IT時報》記者透露,電信聯通短期內不太可能進行集團層面的重組,但業務層面的深入合作可以采取鐵塔公司的成立邏輯,將一部分業務從運營商內部剝離成立公司專業化運營,比如電信聯通共同成立電子商務公司、物聯網公司、支付公司等,然後再將中國移動的相關業務整合進來,獨立上市。

  電信業資深研究員陳志剛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視頻、遊戲、雲計算等業務方面,三大運營商如今都是各自成立公司自己幹,他們找互聯網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合作的可能性都比運營商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大。”

  * 你做最後一公裏,我創造高速寬帶剛需

  全光網時代終將來臨

  2013年8月17日,“寬帶中國”戰略正式被上升到國家意志。在不久前召開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了“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後一公裏”,讓更多人用上互聯網。

  這對運營商來說,何不是一場機遇呢?除了4G+,中國電信將光寬帶作為了2016年的業務核心,目標是在全國城市實現寬帶全光網覆蓋。如今,光纖平移工作正是中國電信眼下最具挑戰的工作。

  據虛擬運營商聯盟秘書長鄒學勇透露,國家計劃在今年12月底前發放100張民營寬帶牌照,分布在62個試點城市。有些民營寬帶商早在半年前獲得牌照,但在市場上一直表現平平,主要在城域網和“最後一公裏”上布局,而三家運營商則主要在骨幹網上布局。

  4K視頻驅動高速寬帶破局

  對運營商來說,更大的機遇在百兆、千兆等高速寬帶市場,民營寬帶商還沒有資本投入到管道建設上來。擺在運營商面前的主要問題,不是如何與民營寬帶搶“最後一公裏”的地盤,而是解決高速寬帶剛需不足的問題。

  “普通用戶沒有那么快接受千兆寬帶,因為需求不足,價格太高。但是這一年以來,很多企業都開始布局雲計算、物聯網,這些政企用戶就是運營商需要首先攻堅的。”項立剛表示。

  從中國電信推進百兆寬帶的融合解決方案來看,收效不錯。在推廣4K IPTV機頂盒時,上海等地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電信推出012家庭戰略的思路是正確的,免費機頂盒、一根寬帶、兩部手機,將互聯網視頻的要素都占有了。阻力不在於市場,而在於思維和投入。”流媒體網CEO張彥翔認為,家庭娛樂正是運營商布局高速寬帶的一個契機,延伸出來的4K電視、體感遊戲都可以帶動需求。

  視頻正在成為人們分享信息的主流方式。預計到2020年,85%的數據流量將來自視頻。據記者了解,2014年底,四川電信與華為合作完成了國內首個4K超高清iTV的商用,將“光纖寬帶”和“4K超高清視頻”融合起來,在即將到來的跨年晚會上,中國電信也可能嘗試4K直播。

  在運營商積極推進的同時,互聯網電視也悄悄造就了千億規模的投資熱點,東方明珠總裁淩鋼就對《IT時報》記者表示,他們和兆馳、風行、國美、海爾等多家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成立“超維生態”的起因就是看准了OTT的投資熱潮。在風行電視的發布會上,兆馳表示4K電視還沒有普及的原因是價格太貴,“超維生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普及4K電視。

  “運營商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好剛需的應用,這也是三家要在2016年布局智慧家庭和物聯網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些應用的前提就是超高速管道的支持。”鄒學勇表示。

  【電信運營商 機遇二 雲計算、物聯網為運營商開辟藍海】

  IT時報記者 王昕 許戀戀

  當上帝為你關上門的時候,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戶。正當運營商員工抱怨時運不濟的時候,上帝一次性為運營商開啟了兩扇窗——物聯網和雲計算。這兩個新興領域,或許可以為運營商插上“翅膀”,獲得重新起飛的機遇。

  * 物聯網領域再次創業

  傳統通信市場日漸飽和,旨在實現萬物互聯的物聯網逐漸浮出水面。通信業界和互聯網界人士均相信,物聯網未來將是千億、萬億級的廣闊市場,對於運營商來說,2016年將成為其在物聯網領域的第二次創業機遇。

  沒錯過第一次熱潮

  物聯網的市場有多大?知名咨詢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終端數量將達到260億部。

  雖然在全球71億的移動用戶數面前,目前物聯網終端40億的連接量只占前者一半左右,但移動用戶增長已趨飽和,而物聯網才剛剛起步,此消彼長,該領域成為電信業為數不多寄予厚望的藍海市場。

  其實,國內三大運營商在此領域的布局並不晚。早在2009年我國第一波物聯網熱潮興起之時,電信運營商便紛紛落子布局。目前,三大運營商均已成立了專門的物聯網分公司,且擁有“1064”開頭的物聯網專用號段。

  考驗平台整合能力

  “總體來說,運營商這些年在物聯網領域布局積極,成果並不顯著,畢竟物聯網是企業級應用,其承載的信息流和數據流會比傳統通信市場更為複雜和個性化。”一位運營商省級公司物聯網相關項目負責人向《IT時報》記者說道。

  上述人士透露,從這些年三大運營商物聯網專用號段的利用率來看,移動相對領先,電信、聯通要慢一拍,“但總體來看,三家發展速度都較為緩慢,上億級的專用號段尚有大量空餘。可以說,運營商選對了市場和角度,但在與垂直行業整合推廣物聯網應用時,運營商難以起到主導地位。”

  通常,人們可能認為隨著LTE網絡的大規模部署,高速移動網絡能為物聯網數據流帶來更為高效與寬廣的“道路”。但其實,LTE網絡與仍然承載著語音和短消息類業務的2G/3G網絡長期共存,再加上快速增長的物聯網終端流量,這些都對構建統一的物聯網支撐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物聯網支撐平台是物聯網運營的起點,該平台對產業鏈合作至關重要,擔負起整合物聯網產業鏈上下遊各環節的責任。

  開啟“第二次創業”

  2015年,三大運營商的物聯網進程突然提速。

  在中國電信的2016年集團戰略中,物聯網被重點列出,成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戰略基礎重點。中國電信表示,2016年將全面布局物聯網,拓展新市場,將這一藍海市場作為中國電信全新的戰略性基礎業務,力爭3~5年拓展出規模可比肩傳統移動業務的新市場。

  而在物聯網的終端方面,中國電信表示將通過先發訂單後生產的承銷模式來做大產業,力爭2016年全年銷售1000萬台以上的物聯網終端。

  無獨有偶,在剛剛落幕的中國移動招商大會上,中國移動掌門人尚冰也將物聯網提升到了“中國移動新時期發展策略”的重要核心地位。根據移動內部規劃,明年會和華為、愛立信做外場試驗,2017年將商用NB-IOT窄帶物聯網。

  中國聯通則選擇與海外物聯網平台Jasper合作,與超過500家合作夥伴在互聯汽車、零售、防盜、可穿戴式設備等領域展開合作。有益於聯通在3G時代網絡制式的優勢,中國聯通在國內車聯網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早期布局,多家大型車廠都采用聯通的3G和4G技術作為車載通信模塊。

  平台之爭搶占話語權

  物聯網領域目前仍面臨標准不統一問題,物聯網行業的終端、網絡、芯片、操作系統、平台等各方路徑不一,使得物聯網“碎片化”現象嚴重,導致各方勢力持續角力。為此,運營商希望通過推出自主平台的做法打造物聯網生態圈,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國內運營商希望通過積極橫向產業合作,與海外電信運營商以及華為、英特爾、愛立信、高通等產業巨頭合作,搶得物聯網標准方面的話語權。

  目前看來,三大運營商對於物聯網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但仍面臨運營商之間以及來自互聯網業界的競爭,例如穀歌等互聯網巨頭此前都曾推出自己的物聯網平台。

  與傳統通信市場相比,物聯網市場將是一個更開放的市場,運營商前路如何,依然是一個有待認真思考的問題。

  * 不做雲計算領域“管道工”

  從2006年亞馬遜以AWS的名號正式開始向企業提供IT基礎設施服務算起,雲計算目前已經走過10個年頭。一直以來,在雲計算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在聚光燈下光鮮亮麗,而運營商多是起著支撐和承載的作用。事實上,國內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的起步都不算晚,2015年,運營商們紛紛發力,希望在雲計算領域打出一片天。

  不想為他人作嫁衣

  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之間逐漸涇渭分明。目前國內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主要有以下幾種:互聯網派,主要有亞馬遜、阿裏雲、騰訊雲、百度雲等;硬件廠商派,如IBM、Cisco、華為等;軟件企業派,如微軟、Oracle等;運營商派,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其他還有世紀互聯、萬國數據、網宿科技等專注IDC的企業以及一些像UCloud等初創企業。

  運營商在派系林立的雲計算領域裏地位不算突出,這或許跟運營商自身的定位有關。當前全球幾乎所有運營商都出台了雲計算戰略,但不約而同地,運營商們所扮演的角色依然以基礎網絡的建設者為主。但這不是運營商想要的,“運營商做雲計算最怕變成一個純粹的管道商”,一名運營商內部負責雲業務的人士向《IT時報》記者說道。這名人士表示,基礎網絡是雲計算發展的必要支撐,但如果自身創新不足而外界又有豐富的第三方雲應用,運營商就可能淪為管道商,為他人作嫁衣。

  運營商頻頻出拳

  國內三家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的起步都不算晚。中國電信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雲計算公司,中國聯通在2013年發布了沃雲2.0,中國移動則是在2014年推出移動雲,並於2015年4月開始商用。

  2015年,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的頻頻出招,一方面將雲計算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一方面積極研發雲計算產品。中國電信將雲計算寫進了自家的“互聯網+”行動白皮書中,並且提出8+2+X的戰略布局。同時中國電信推出了天翼雲計劃服務產業鏈。

  中國移動方面,2015年2月與百度宣布達成戰略合作,12月份其青藏高原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啟動運營。中國聯通在今年3月份發布了沃+雲盤產品,並公開表示將雲計算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提出了雲計算的六大發展戰略。5月份,中國聯通開始在全國部署雲計算資源池。

  不難看出,三家運營商在戰略上都將雲計算作為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步伐卻不太一致,側重點也呈現出差異化。中國電信的步伐較快,基礎設施的建設較為完善,移動、聯通依然在努力布局當中。

  前景可期難度不小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整體市場規模在100億人民幣左右,未來發展潛力可觀。

  在上海市雲計算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溫吉雲看來,運營商在雲計算領域有著自己的優勢。“相比互聯網企業,運營商的最大優勢在於豐富的行業用戶資源和網絡資源,這在B2B雲平台業務推廣中,無疑具有強大優勢。”溫吉雲說道。

  溫吉雲認為,對於B2B市場而言,基於行業專業化程度高的雲計算平台目前還沒有,或者說能形成垂直產業鏈的還沒有。“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運營商、IT企業,其實大家都在動作了,機會均等。”溫吉雲說道。

  不過運營商發展雲業務也有軟肋,雲計算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很旺盛,然而現在運營商的技術人才處在流失的狀態,削弱了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另外,運營商需要顛覆已有的觀念,並且思考自身的組織架構能否適應新業務發展。

  【電信運營商 機遇三 轉型創新:政策改 體制改 思路改】

  IT時報記者 吳雨欣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東風勁吹,新時期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同時推出。在新形勢下,運營商轉型步伐必然加快,借助自身的優勢,結合外部資源,通過創新為未來發展打開新通道。

  天翼創投創新孵化“由內而外”

  中國電信2012年投資2億元成立的天翼創投被認為是中國電信戰略轉型的發力點。天翼創投的成立,對中國電信內部員工創業起到了很好的推力作用。

  為了尋求新興業務模式的突破和年輕的互聯網骨幹人才,天翼創投在央企中首創了“停薪保崗”模式——初期階段勞動關系保留在原單位,崗位和薪酬等級保持不變;等業務成熟進入“二孵”階段後,創業團隊實行公司化運作,參與孵化的員工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但未來若能重新與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崗薪等級仍與進入創業公司前保持一致。

  現在出現的新趨勢是,中國電信依托天翼創投,不僅扶持內部員工創新創業,而且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幫助外部人士進行創業。天翼創投通過“專業孵化+創業導師+天使投資”的孵化模式,將中國電信的資金、網絡、技術、人才等與社會資本對接。除了將這些資源分享給創業者,還可以為創業者提供服務,整合融資、法務、財務等資源。

  2015年11月,中國電信在上海發布全國孵化行動計劃,並啟動天翼創投在上海建立的首個外部孵化基地——張江基地。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創新事業部總經理李安民表示:“中國電信擁有渠道、用戶、網絡和服務能力等多種優勢,外部合作夥伴擁有平台、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我們希望以開放的資源和能力為基礎,與各方夥伴開展業務和資本合作。”

  車文棟的創業項目與電信IPTV業務相關,並且與天翼創投簽約了入孵計劃。車文棟告訴《IT時報》記者:“合作本身是各取所需,對我們來說,天翼創投擁有的電信資源,是許多投資孵化機構沒有的。” 在張江基地,車文棟的項目團隊除擁有天翼創投提供的全配置辦公環境和特色電信資源外,還有價值3~5萬元的電信孵化資源服務。

  如今,張江基地已有數十個項目入孵。上海也只是中國電信開展對外創新孵化的第一站,預計到2016年底,中國電信將在全國創新創業的熱點區域,建立10個以上創業基地,打造基於運營商產業背景的生態型孵化器。

  優秀創業人才三年升四級

  “國家鼓勵雙創,運營商鼓勵內部創業也是順應大勢,一是為未來轉型趟出路,碰到優質項目還能嘗試改變業務結構,二是激發員工活力,優化人才結構。”電信業專家陳志剛告訴《IT時報》記者。

  每年舉行的中國電信“i創”黑馬大賽是激勵內部創業項目的比賽,今年的黑馬大賽冠軍鄧超告訴《IT時報》記者:“創業員工與基礎KPI考核脫鉤,項目入孵後,依然保留原工作崗位。創業成功可以辭職,與原單位解除勞動關系,未來若能重新與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崗薪等級仍與進入創業公司前保持一致。”

  在員工的晉升上,中國電信也做出了改變,對創業中表現優異的人,可破格提拔。

  張一飛在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工作了8年,三年前,他還只是產品經理,因為在創業過程中的出色表現,從9崗員工破格升到了5崗員工,成了中國電信安徽公司創新業務部總經理助理。若按照正常的升職速度,這個過程至少要8年。

  鼓勵電信系內部員工創業的政策鼓舞了各單位有創業心思的人。截至11月,中國電信約有5000名的員工不再依靠“鐵飯碗”,選擇創業。天翼創投針對內部項目開展了7批次孵化,有550人158個項目入孵,公司化的項目有17個,投資總額近5000萬元,其中4個項目引入外部資本,平均股權增值了15倍。

  移動聯通數十億大手筆孵化創業

  除中國電信外,另外兩家運營商也在布局新型產業。在中國電信啟動張江基地的前一月,中國聯通斥資33億元在廣州建立互聯網應用創新、孵化基地,開放創業設施、智慧分析、流量導入、渠道開放、運營推廣等平台,提供創業孵化服務。

  實際上,中國聯通的動作不止於此,之前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兩個創新孵化基地,一個是中國聯通創投公司在上海創立的孵化器,另一個是中國聯通與長寧區政府合作的聯通國際創業中心,提供天使融資、培訓咨詢、推廣變現等初創服務。

  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上海通信年會上,上海聯通互聯網與存量經營部總經理劉志剛表示:“對於創業者來說,獲取用戶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而聯通可以為他們提供千萬的存量用戶資源,以及很少提及的線上線下渠道資源,更好地接觸用戶。”同時,上海聯通將自己的基礎ICT能力、運營支撐能力、大數據能力、業務資源能力、服務資源能力、場景化應用能力六大能力開放給創業者。

  中國聯通扶持創新創業也是“由內而外”,就在今年11月,中國聯通和韓國SK電訊、韓國大田市創意經濟創新中心聯合在上海設立了中韓創新孵化基地,為兩國創業者提供本地資源協調和落地支持。

  中國移動向新興業務轉型則是兩條腿走路:咪咕文化科技和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今年1月,咪咕文化成立,負責運營中國移動原有的音樂、視頻、動漫、遊戲、閱讀5大內容基地的業務,這是中國移動深思熟慮後布下的“轉型”棋子。而在今年末,中國移動又落下另一個“棋子”,成立了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以原有的互聯網公司為基礎,以MM商城為核心展開業務。根據咪咕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咪咕公司為內容、渠道合作夥伴帶來收入高達121億元,25家合作夥伴獲得的分成收入超過1億元,11家渠道合作夥伴收入超過1億元。雖然咪咕公司沒有公布公司整體收入情況,但從CP的收益分成來看,能在BAT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之下取得如此成績已是不易。目前,咪咕公司已與超過6000家合作夥伴展開深度戰略合作。

  專家解讀

  國企改革或帶來政策紅利

  今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這被稱為是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文件,將對運營商的改革起到綱領性指導作用。

  《指導意見》中提出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並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就三大運營商而言,它們一方面向西部偏遠地區提供通信產品的普遍服務義務,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提供通信設施基礎,另一方面又有KPI考核體系,定位並不明確。“公益類企業和商業類企業,意味著從體制到機制極大的不同,也影響著很多人的命運與前途。但公益類也好,商業類也罷,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國企改革的核心價值指向,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從宏觀角度來看,《指導意見》對於處在改革前沿的電信運營商而言,是一次利好。”陳志剛告訴《IT時報》記者。

  就目前來看,從業者最關心的是薪酬制度改革。《指導意見》提出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實施起來也會碰到諸如怎么評判市場、怎么定各類指標、經理人員貢獻怎么評判等問題。另外,國企改革是鼓勵員工持股的,前提是參加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業務單元將會有員工持股的機遇。”陳志剛說。

  目前,《指導意見》對運營商下一步改革起到綱領性指導作用,細則還要等政策進一步明確,但《指導意見》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使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在國企逐步轉型、改革的道路上,運營商應積極擁抱政策,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