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春蓮
這個冬天對煤炭企業尤其是煤炭工人來說,格外冷。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應對煤炭市場的困境,兗礦集團將按照“三年減員分流2萬人”的總體目標,2016年減少分流各類用工6500人。
此前,龍煤集團已開始大規模的減員分流計劃。
從今年開始,煤炭行業大力去產能已成為業內共識。主要包括暫停審批新建煤礦項目、違規在產煤礦補辦手續、三年內清退產能等等。
而在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隨著部分煤礦的退出,人員安置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
業內一致認為,這意味著為了去產能,在今年將有一大批煤企實施減員分流的措施,這也是煤企能夠活下來并實現轉型的必經階段。
兗礦計劃分流2萬人
進入2016年,面對供過于求的局面,煤企開始更大規模的減員分流,在淘汰過剩產能的同時,淘汰過剩勞動力也成為必然。
1月11日,兗礦集團發布的《兗礦集團有限公司關于2016年減員增效工作的意見》指出,為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控制用工數量,兗礦集團將按照“三年減員分流 2萬人”的總體目標,2016年減少分流各類用工6500人,力爭7000人,節支降本增效8億元(目前兗礦集團有總員工10.5萬人)。
按照文件,今年,兗礦將繼續優化定員,減少存量,限制增量,控制員工總量;精干一線,優化二線,壓減三線,調整員工結構;強化培訓、比武練兵、考核鑒定,增強員工結構。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方式,深化內部市場化建設,推行均量指標考核,倒逼減員增效機制,重點壓減管理、后勤服務崗位人員。
實際上,從 2014 年開始,兗礦就在減員(實現管理人員減少 40%),2015年兗礦也在減員(目標是力爭減4500人,其中機關人員減10%)。
對此,海通證券(12.730, 0.13, 1.03%)認為,兗礦減員的規模還不夠大,將來一定會有更大規模的減員轉崗,但兗礦減員的規模可以算是動真格的了。
實際上,自從煤炭行業每況愈下,有不少煤企開始實施相關的措施來降本增效。
已陷入巨虧的龍煤集團第一批組織化轉崗分流工作自2015年12月份正式啟動,分流目標人數共計22500人。面對現有的19.5萬名職工,龍煤準備通過2年到3年時間,再組織化分流安置6萬職工。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龍煤集團有煤炭工人已分流到林業局等相關部門。但由于東北整體經濟形勢不佳,有些年輕的煤炭工人并沒有接受此次安排,開始走出東北,尋找新的機會。
有煤企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在未來幾年去產能的過程中,隨著部分煤礦的減產甚至停產,減員分流部分煤炭工人是大勢所趨。
煤企將現減員分流潮
目前,發改委等部門正在就煤炭去產能征求意見,關于緩解煤炭企業困難相關措施,主要涉及暫停審批新建煤礦項目、違規在產煤礦補辦手續、三年內清退產能、減少煤企工人工作日天數、嚴控超產、推進煤電一體化、減輕煤企社會負擔,以及鼓勵國有資產資產證券化等具體措施。
據了解,該征求意見中明確,從2016年開始,兩年內暫停審批 新建煤礦項目,暫停審批主要提高生產能力的技術改造項目,暫停審批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已開工的違法違規建設煤礦,在補辦手續時,按130%-150%的比例淘汰過剩產能。用三年左右時間退出國有煤礦300處、淘汰產能3億噸;關閉小煤礦4000處、淘汰落后 產能4億噸;分流人員100萬人。產能退出實施以獎代補,煤炭產能每退出1噸,政府獎勵補貼150元,其中中央100元、地方50元。
不難發現,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力度可謂空前。
對此,安迅思分析師鄧舜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前幾年國內要淘汰煤炭落后產能的呼聲不斷,出臺的措施也很多但是收效甚微,主要是沒有理清支持落后產能的銀行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關系。而從中央提出要進行供應側改革開始,近期國家出臺一系列大力度、有針對性的淘汰煤炭、鋼鐵等過剩產能的措施,未來國內部分過剩產能將得到有效控制。
實際上,在目前煤炭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隨著部分煤礦的退出,也有不少是國有大型煤礦,人員安置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
上周,中國煤炭協會會長姜智敏向《證券日報》等媒體表示,去產能最大的問題是人員安置問題。李克強總理在山西省召開座談會時,已經提出中央設置專項基金,但是這個專項基金到底是多少,怎么花,還在研究討論中。
值得一提的是,國有煤炭企業普遍人員負擔較重,高企的人力成本不斷侵蝕企業歷史積累,面對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煤企不得不通過停薪留職、減員分流等方式來降低成本,以求得在越來越嚴峻的市場中活下來。
因此,業內一致認為,這意味著,為了去產能,在今年將有一大批煤企實施減員分流的措施,這也是煤企轉型的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