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珈莉、王卓軒報道:醫學與科研息息相關,小至病人服用的藥物,大至手術上使用的醫學儀器。日前,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本港不乏資助進行學術方面的科學研究,但長久以來缺乏「產業化」,即使成功研發出一款新藥物,亦未能大量生產。他認為,未來港科院與創科局可「各司其職」,港科院多進行科學普及方面的工作,讓大眾將注意力放回科學上;創科局則可在「產業化」上尋找出路。
科研產業化 首要需投資
港科院創院院士之一的梁智仁指,本港進行很多科研,部分更是世界級,可惜香港缺乏藥廠,即使成功研發亦難以生產。他以藥物為例,指當研發了一種新藥物後,需先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再經過臨床試驗,確定有效、對人體無害及沒有危險性後,再投入生產、制造。他坦言,生產一款新藥物屬大投資項目,現時每款新藥需8億至10億美元才能成功研發。
梁智仁說:「香港做研究,最大問題系『產業化』。」他直指,若在學術上投資、發揮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若想科研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一部分,便需要「產業化」。他強調,這是最難,但亦是科研中最關鍵的一環,可惜多年來能夠產業化的科研「少之又少」,並坦言,「產業化」的首要條件是需要有組織或機構投資,以藥物為例,最少需投資100億至200億元成立藥廠,「投資一、兩億無咩用」。
港科院創科局應「各司其職」
梁智仁憶述稱,自己80年代進行研究時,沒有太多資助,「系用自己時間、自己夾錢做」,至1988年首次取得裘槎基金150萬元的資助,「當年拎到150萬元已經好開心」。他認為,學者雖然經常說沒有足夠資金進行科研,但實際上政府已投放大量資金,包括於1991年成立研究資助局,惟主要仍是用於學術的研究。他強調,學術研究固然重要,但長遠發展仍然需要「產業化」,否則即使本港研發出一種新藥物或疫苗,亦只能賣給大藥廠生產,本港沒有得益。
談及如何推進「產業化」,梁智仁認為,港科院與創科局可「各司其職」。港科院提供一個平台予科學家進行交流,並向市民進行科普;創科局則可針對「產業化」尋找方法,找出一條出路;政府亦應制訂政策,引入「產業化」。
設港科院促科研普及化
梁智仁表示,港科院雖然已成立,但暫時未有正式討論,亦未有訂立未來工作方向及工作范圍。他認為,港科院的作用應是向大眾介紹本港世界級科學家及其科學研究,讓科研普及化,同時讓公眾聚焦、重視科研。
梁智仁直言,科學院通常是一個國家設立一個,在內地已有中科院的情況下,香港再設立港科院屬較特殊情況。他認為本港設立港科院,可提高本港的科學地位,因過往本港集中討論商業、金融,雖然有科學研究,大學及中學的學者亦經常談及科研,但政府層面甚少關注,設立港科院正好向公眾展示本港注重科研發展。
冀港府討論港科研方向
梁智仁認為,港科院能凝聚本港科研人才。他續指,本港有20多位中科院及中國工程學院院士,但以往從未有機會或需要向政府提交有關科研的建議,相信港科院的設立反映政府對科研的重視,是一好開始。他以中科院為例,指該機構每年需向國務院提交建議,期望未來港府能定期與港科院內各個范疇進行討論,探討香港的發展方向。
談及2001年獲中科院頒授中科院院士,梁智仁直言非常榮幸,因甚少有臨床醫生獲頒授院士,他更是全港首位臨床醫生獲得此榮譽。他期望港科院未來能多做科普的工作,又表示成立港科院後是否便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研界,目前仍然言之過早。
心系港醫療 甘心做「義工」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王珈莉、王卓軒報道:曾出任醫院管理局主席兩年的梁智仁,去年11月再度被委任該職位,並在任期內經歷過瑪麗爆發毛霉菌感染、1300名公立醫院醫生靜坐爭取加薪等大事。他笑言,醫院管理局轄下有7萬員工,但每年接待高達數百萬人次的病人,「點樣做都不會完全沒(意外)」,更自嘲「如果睇報紙,搵到一日冇講醫管局,你就好嘢」。但正因該職位甚具挑戰性,令73歲的梁智仁至今亦未退休,心甘情願地做「義工」。
醫護人員薪酬須調整
訪問中談及去年公立醫院醫生靜坐爭取加薪一事,梁智仁指,事件涉及到不少資深醫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處理,結果亦令醫生滿意。他指,公立醫院除了依靠這批資深醫生去保持醫療水平之外,亦要靠他們訓練剛入行的年輕醫護人員,不能讓他們覺得這份事業不好,內心不忿,「我自己覺得一定要盡快處理」。即使事件已平息,但梁智仁認為,醫護人員的薪酬水平調整,長遠仍要作討論。
除了醫生靜坐,去年瑪麗爆發毛霉菌感染、威爾斯親王醫院換肝事故等負面消息接連傳出。梁智仁說,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及診所有7萬員工,當中約6000名醫生中,有四成仍在受訓,然而公立醫院每年接待病人高達數百萬人次。他形容稱,「有咁大的工作壓力,工作亦復雜,耐唔耐就會有啲事發生」,坦言「點樣做都不會完全沒(意外)」。他提到,醫管局早於2007年10月起實施嚴重醫療事件通報機制,主動公布重大事件,正正是希望在醫護人員之間分享及學習經驗,減低類似事件重演的機會。
未來港醫生來源充足
至於被指公立醫院的醫生流失率高,梁智仁回應指,過去每年的流失率維持在4%左右,「好難去界定高或低,但最重要是沒有持續上升」。他預計,至2018年,港大及中大的兩間醫學院每年或有約420名醫科生畢業,將來每10年就有4000多個新入行的醫生,是現時全港注冊的約1.6萬個西醫的四分之一。雖然醫生的「來源」充足,但梁智仁不擔心未來會人才過剩,相信會有新設立的醫院及項目容納他們。
一門兩兄弟同掌醫管局
當記者問到今年73歲的梁智仁何時有「退休大計」,梁妙答稱「其實我已經退過幾次休」,包括2003年離開港大、2014年離開公開大學。他形容連任醫管局主席,是名副其實的做義工,並無受薪,但又因為夠挑戰性,「有興趣做,睇吓仲有咩可以改良」。
既然醫管局主席一職甚具挑戰性,記者追問會否與同樣擔任過醫管局主席的兄長梁智鴻交流心得,梁智仁則說「比較少」,因哥哥10年前主要處理SARS危機,而自己任內的最大目標,是推動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建議的行動計划書,他有責任令當中建議的124項措施,在3年內全面開展推行。當中的重點包括重整九龍中與九龍西聯網的界線,發展以人口為基礎的資源分配模型等。
香港醫學界首位中科院院士
梁智仁,SBS,OBE,JP(Prof. John LEONG Chi-yan),1942年7月10日出生,祖籍廣東南海,現任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香港公開大學榮休校長、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及李嘉誠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與生物化學系的榮譽教授。
梁智仁教授是着名的骨外科專家,在脊柱外科及小兒骨科的臨床醫學研究方面享譽國際,曾獲推選為由105個國家組成的「世界矯形及創傷外科協會」2002至2005年度主席,也是該會在巴黎創會近80年來首位華人主席。梁教授於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首位以醫學成就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香港學者。
梁教授擁有50年教學、研究和大學行政經驗,不但在高等教育界屢建功業,並對內地、香港以至亞洲區內的教育發展也了如指掌,可謂集科學家與教育家於一身。
梁智仁簡介
學歷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1965)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69)
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70)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85)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骨科)(1993)
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
現任
醫管局主席(2013- )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會主席
廉政公署社區關系市民諮詢委員會主席
廉政公署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委員
曾任
香港大學醫學院骨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1981-2003)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1985-1990)
青山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1999-2013)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2003-2014)
香港大學骨科學系榮休教授及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與生物化學系名譽教授香港學術評審局主席
政府助學金聯合委員會主席
圖書館委員會主席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組主席
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主席
榮譽
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
杰出領袖獎(教育/科研組別)(星島新聞集團頒授)(2011)香港大學名譽科學博士(2011)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博士(2014)
香港演藝學院榮譽博士(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