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僵尸车企”退市 大型汽车集团将诞生?

2016-03-11
来源:盖世汽车

   繼去年底首批14家包括吉林通田在內的“僵尸車企”被勸退后,第二批被撤銷車企接踵而至。2016年2月29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第281批)》目錄,雙環、慶鈴和安馳等13家公司被撤銷乘用車生產資質,安馳等9家公司被撤銷皮卡生產資質,5家公司旗下部分車型從明年起停止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以前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僵尸車企”,此次被撤銷的不乏一些曾經風光無限的企業,如慶鈴汽車、石家莊雙環汽車及江淮安馳汽車。那么,政府基于何種原因進一步強化對“僵尸車企”整治力度?又有哪些更深層的用意?自主車企“散亂小”的局面能否就此解決?本期蓋世論衡特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賈新光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論衡之一:為什么要加大力度打擊“僵尸車企”?
 
  早在2012年7月,工信部就曾下發有關汽車行業生產資質退出管理機制的通知。通知顯示,對于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汽車生產企業、摩托車生產企業,實行為期2年的特別公示管理。特別公示期滿以后,如果還達不到合格要求的企業就要求退市。
 
  截止到2015年11月,第一批在2013年被公示的48家車企(包括乘用車生產企業和改裝客車生產企業)中,有14家未達到準入考核條件被勒令退出。今年2月,第二批退市車企隨即浮出水面,其中不乏知名車企。是什么原因促使政府下定決心加大對汽車生產資質的整治力度?
 
  對此,葉盛基首先表示,政府制定退出機制的初衷就是要打破汽車生產資質終身制的禁錮,使汽車行業得準入和退出形成一個良性的、規范化的管理。“對于常年不生產的‘僵尸車企’,退出管理要常態化地堅決執行,不能只喊口號。第二批退出車企中,有曾經知名的乘用車企,這也意味著生產資質退出機制開始逐步規范起來。”
 
  賈新光則從兩大方面分析政府下此決心的原因。首先,“僵尸車企”大多半死不活,產銷量極少甚至為零,連年虧損根本無法維系正常的經營,工人工資亦得不到保障。“政府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還要拿出來補貼他們,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其次,一些僅有生產資質,沒有生產條件的企業濫竽充數,產品缺乏競爭力外或還存在安全隱患。“這類企業沒有研發機構和研發經費,生產環境極為簡陋,有些甚至就是一個空廠房,根本不具備生產高質量汽車的條件。
 
  論衡小結:政府重拳出擊“僵尸車企”,就是想要打破汽車企業生產資質的終身制,建立起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督促落后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提高汽車整車企業的生產的集中度。
 
  論衡之二: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施行,能否從根本上解決自主車企“散亂小”的局面?
 
  眾所周知,我國雖然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汽車第一大產銷國,但大而不強。從分布來看,中國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數量偏多、規模較小。政府啟動汽車行業退出機制,或將有利于我國汽車企業的兼并重組。但是,這一舉措能否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自主車企“散亂小”的局面?
 
  對此,葉盛基坦言,我國汽車生產企業的數量還是偏多,退出機制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汽車產業的集中度。未來整個產業將逐步掌握在有實力、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手上,這樣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各類車企一千多家,撤銷幾十個家后,根本形勢依然難以改變,現在大的起不來,小的死不了。”賈新光對此直言。
 
  他還指出,以行政力量“強行”撤銷企業的生產資質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也沒有真正地解決汽車生產資質終身制的問題。被撤銷的“僵尸車企”,只是戶口被注銷了,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壯大,最終還要通過市場的檢驗機制來優勝劣汰。”
 
  確實,在工信部相關通知中的“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指的是“連續2年年銷量為零或極少,其中規定乘用車少于1000輛、大中型客車少于50輛、輕型客車少于100輛、中重型載貨車少于50輛、輕微型載貨車少于500輛”,這樣的勸退標對于很多幾分鐘就下線一輛車的品牌企業來說,無疑顯得有點低。
 
  論衡小結:車企間的兼并重組說了很多年,至今依然鮮有成效。通過“有形之手”淘汰“僵尸車企”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是一千多家車企中淘汰幾十家,無異于杯水車薪。欲真正破解自主車企“散亂小”的局面,還需要交給市場,畢竟,隨著車市增速放緩,車企間競爭的加劇,一場殘酷的淘汰賽無法避免——適者生存,這才是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
 
  論衡之三:未來,中國汽車產業能否最終形成少數幾家大型汽車集團并立的局面?
 
  不可否認的是,經過這幾年的競爭,中國汽車產品集中度越來越高,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市場上90%的汽車,集中在10家企業手上。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依然有點多,對于很多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來說,只存在3到5家大型汽車集團。那么,中國汽車產業能否像歐美日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一樣,最終只有少數幾家大型汽車集團?
 
  對此,賈新光指出,國外大型汽車集團的形成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直到現在這些企業仍有被淘汰的可能。我國也一直在極力扶植幾大國有汽車集團,無奈成效甚微。但是,現在的格局已經有所突破,如長安汽車近幾年的發力地位正在逐漸上升。其認為,“依據目前的形勢,我國最終最多只會留下7-8家車企,且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其余的都將淘汰出局。”
 
  葉盛基亦指出,目前,我國汽車產品和企業還比較分散,20家骨干企業也還是偏多,這是歷史遺留所致。“未來,隨著大企業集團的滾動發展,會逐步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研發到生產到供應,并真正掌握核心競爭力。”
 
  “接下來,兼并重組還將繼續,最終會形成5-6家大型汽車集團。”其還強調,“拉配郎”的組合方法顯然已經不再適合,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通過市場及企業的整體戰略來調整。
 
  論衡小結:目前來看,我國汽車市場雖然百分之90%集中在10家車企手上,但相比全球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只有3~5家大型汽車集團并立,還有很大的兼并重組空間。車企數量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大也是發展的歷史大勢,在未來的兼并重組中,政府應該將權力移交市場,讓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進行。
 
  蓋世論衡:是蓋世汽車研究院打造的一個品牌汽車評論欄目,透析汽車行業的新現象,新熱點,新規律,新趨勢;以行業資深專家、權威媒體人及企業高管為發聲主體,多層次、多角度探討變化中的中外汽車業。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