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工作看總理在擔憂什麼
五大風險各藏殺機
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中國不得不謹慎面對一系列棘手難題。在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動盪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至今令人心有餘悸,金融穩定成為當下中央政府迫切需要攻克的難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下行暗藏的風險也逐漸顯露,外界一直擔憂中國存在的債務、銀行壞賬、失業和滯漲五大風險均有爆發可能。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今年總理工作報告中被提及。分析人士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的要求下,上述風險問題不可避免會逐一浮出水面。因此,今年中國政府如何實現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
經濟下行已成共識
外界對中國經濟走向的關切熱度不減,全國兩會期間的總理工作報告備受各界矚目。而新近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壓力不減。2月份中國進出口數據大幅放緩,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年率下降25.4%,增速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2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年率下降13.8%;2月PPI同比-4.9%,連續48個月下滑。另有數據顯示,2月份,財新中國制造業PMI和國家統計局制造業PMI,均較1月回落0.4個百分點,分別錄得48.0和49.0,分別創5個月和2011年12月以來的新低。另外,國家統計局3月12日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4%,增速較2015年12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為2009年以來最為疲軟的開年表現。
隨著今年「三去一補」五大任務進入實施階段,中國經濟料將持續下行已成各方共識,由此可能引發的一系列風險問題值得警惕。兩會期間,國家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中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中國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定,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對於中國經濟下行可能引發的風險的分析,中山大學港珠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經濟確實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投資增長乏力,企業投資意願不強。
從數據來看,2月CPI為2.3%,而PPI繼續為負,中國或將面臨滯漲風險。另外,一些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許多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突出。他指出,如果經濟持續下行,資金看不到出路,很可能提前刺破泡沫,使得資產價格普遍下跌,并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即投資者會爭相拋售資產,外資流出加劇,形成一個負反饋,人民幣匯率將因此承壓。
投行唱空直指債務
隨著經濟逐步放緩和投資回報率的下降,中國過去幾年日漸累積的規模龐大的債務問題亦成為外界擔憂的焦點。中國正在告別以往靠投資和信貸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向消費和創新的模式轉變,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所產生的后遺癥一時間仍難以消弭,主要表現為整體債務水平居高不下,風險與日俱增。事實上,企業債務風險也是此次穆迪調低中國主權評級的原因之一。穆迪指出,中國企業的債務水平非常高,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的債務杠桿已經相當嚴重,然而其盈利又在下降。
另外,在穆迪調低主權評級之前,同為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聲明稱,因低利率和公司舉債促使債務激增,中國債務占GDP比已攀升至232%。中國面臨系統性風險,評級面臨潛在壓力。標普還表示,如果經濟疲弱或者政府通過大幅擴張信貸支持投資支出以維持經濟增長,中國目前AA-的評級可能被下調。
目前對於中國債務問題用得最多的指標有兩個:債務總規模(即包括政府、實體企業和居民在內的債務餘額)和負債率(即債務總規模與GDP的比重)。高盛策略師哈繼銘曾表示,和幾年前相比,目前很多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率不斷下降,經營風險不斷提高。中國債務額占GDP的比重,截至去年底是250%。未來的5年,每年經濟增長依然保持6.9%以上的話,按照目前的投資效率來看,很可能在5年以后,根據簡單的模擬可能達到340%左右。他指出,盡管中國政府的資產還是很多,但資產價值可能隨著風險增加而縮水,但負債一般不會縮水,甚至伴隨通縮會越來越艱難,出現債務危機的風險不斷上升。
地方債整體可控
針對中國債務率過高問題,朱光耀表示,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務總和僅占中國GDP的40%,相比世界其他大型經濟體來說表現良好。「有數據預計中國政府債務總規模達到GDP的250%,我認為此類說法有很大爭議。」朱光耀對CNBC如此說道。
事實上,中國從去年開始就實施了地方債置換計劃,以緩解地方政府因債臺高築而無法增加投資實現經濟穩增長的壓力。去年全國人大核準地方債務餘額是16萬億,其中15.4萬億是2014年底以前的地方債務存量,其中,1萬多億是債券,剩下的是非規範的債務。去年下達的地方存量債務置換額度3.2萬億,今年按照統計到期債務5萬億左右,將繼續允許地方發債置換。
總理報告指出,今年要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財政實力強、債務風險較低的,按法定程序適當增加債務限額。上海發展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海影(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影稱,
「中國債務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債高企,而作為主權債的地方政府債務一般不會違約,原則上不存在很大的風險。如今的地方債置換計劃實際上是地方債務主權化的一個過程,對減輕地方政府的財務負有好處,通過債務置換,每年可為地方政府減輕上千億或更多的成本。但不可否認的是,銀行的利潤不可避免地受到蠶食」。
改革化解金融風險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引發全球關注,對經濟持悲觀態度的經濟學家越發增多,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於耳。此前就有國際大空頭索羅斯聲稱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而最近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基於政府債務上升、外匯存底下降和落實改革有不確定性這三點,下調對中國主權評級,由穩定變為負面。
中國金融領域的脆弱性在過去一年盡顯無遺,股市的劇烈波動令投資者損失慘重,恐慌情緒不斷催化和蔓延,市場信心幾乎消失殆盡。另外,外界對中國政府在資本市場頗感失望,質疑聲和問責聲不斷,令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陷入尷尬的局面,一些金融領域的改革計劃因此受阻,不得不延后或直接放棄。在其他金融領域,也潛流暗涌,「黑天鵝」事件頻發,非法集資借互聯網金融之外衣蔓延,上千家P2P公司跑路、倒閉。因此,基於金融市場的極度不穩定和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壓力的不減,有分析人士擔憂,進入2016年中國經濟的處境或將更加艱難,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穩定金融市場,風險防範勢必貫穿全年。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中央政府就積極應對金融領域的多種風險挑戰,一再強調要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將穩定股票市場和匯率市場作為目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近期,中國財政副部長朱光耀在接受CNBC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挑戰仍在,政府必須強化政策以對抗可能存在的系統、區域金融風險,密切關注金融市場走向以及整體債務問題。總理報告指出,今年將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出清加大壞賬風險
隨著經濟的持續放緩,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惡化,盈利水平急劇下降,資不抵債的企業紛紛倒下,傳遞到銀行這一端,就將直接呈現出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持續雙升的局面。據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2744億元,較上季末增加881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
繼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降至負面后,穆迪3月3日再將中國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這25家非保險金融機構包括3家政策性銀行、12家國內商業銀行、3家處置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3家金融租賃公司、3家證券公司及1家資管機構。穆迪對此表示,中國銀行體系風險不斷累積,主要反映在持續強勁的信貸增長高且不斷增加的杠桿擴大了企業部門受風險沖擊的可能性,銀行業資產質量的脆弱性也在增加。此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更廣泛基礎上支持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的能力可能會弱於其此前評估,政府或有負債持續增長。
對此,劉海影分析認為,穆迪調低中國金融機構的等級,說明企業信用狀況在惡化。他指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經濟的信用風險在上升,投資回報率在下降,企業融資成本下不來,這個經濟邏輯代表著一定會有更多的壞賬風險。「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這是靠信貸拉動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對銀行而言,雖然相對其他行業來說仍在盈利,但自身的苦惱也非常多。其實,中國有許多潛在的壞賬沒有被認可,如果壞賬真正被認可出來的話,中國的壞賬率是蠻巨大的。」劉海影說。
劉海影向本報表示,企業債務的出清需要一個過程,最終得有一方來「買單」,有可能是銀行、政府,或中央財政來背。而「買單」的過程一定意味著全社會的風險偏好降低、信用出錯和經濟加速下行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企業債務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中國的資源配置效率永遠無法改善,投資回報率也起不來,經濟增速就會不斷降低。」
千億資金應對失業
另一方面,經濟的持續下行和許多資不抵債企業的倒閉難免不導致失業風險的增加。從目前PMI的走勢看,就業狀況正在持續惡化。財新中國2月PMI中,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已降至2009年1月以來的最低,綜合用工規模連續9個月出現下降,且降幅為近6個月來最大。國家統計局2月PMI中,制造業用工指數降至2013年3月來最低,服務業用工指數仍處於收縮區間。
總理報告指出,今年將采取各種手段嚴控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采取兼併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高盛團隊估算,在「三去」任務要求下,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包括鋼鐵、煤炭、黑色及有色金屬、水泥、平板玻璃及船舶業等企業在產能出清的過程中,失業人數的增加不可避免。產能過剩行業產能關停20%造成的總體就業影響約為270萬至440萬,約為城鎮登記就業人口的1.2%至1.9%,或全國總體就業人口的0.4%至0.6%。
林江分析認為,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隨著「僵尸」企業的逐步出清,中國失業風險是存在的。他指出,如果許多企業倒閉,就業人員將重新洗牌,再就業問題就成為難題。因此,中國政府需要謹慎面對,避免經濟下行壓力太大帶來的失業問題。
人社部近期披露,去產能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在配合過剩產能出清過程可能導致的失業問題、失業人員安置上,總理工作報告指出,要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劉海影表示,所謂的去產能的背后,必定對應著大量的工人要下崗,大量的企業要倒閉。最近決策層也在做方案,列出十幾20個過剩行業,每個行業制定一個規劃目標,要淘汰多少過剩產能,對於淘汰的每一噸產能,中央要拿出多少補貼,用來安置下崗職工。拿錢安置下崗職工是件好事,因為下崗職工是整個過程中的弱勢階層。今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率首次提升至3%,對下崗職工的安置費用亦在政府的預算考量之中。他亦指出,比專項補貼更重要的在於有一整套的改革舉措,讓所付代價能取得改革成果。
5大風險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今年總理工作報告中被提及。
金融風險:過去一年股市的劇烈波動,恐慌情緒不斷催化和蔓延,令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陷入尷尬,一些金融領域的改革計劃因此受阻,不得不延后或直接放棄。在其他金融領域,也潛流暗涌,全國上千家P2P公司跑路、倒閉。
債務風險:穆迪指出,中國企業的債務水平非常高,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的債務杠桿已經相當嚴重,然而其盈利又在下降。標普則稱,因低利率和公司舉債促使債務激增,中國債務占GDP比已攀升至232%。高盛預估,未來5年,中國債務額占GDP的比重可能達到340%。
壞賬風險:經濟持續放緩,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惡化,盈利水平急劇下降,資不抵債的企業紛紛倒下,傳遞到銀行這一端,就將直接呈現出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持續雙升的局面。
失業風險:產能過剩行業產能關停20%造成的總體就業影響約為270萬至440萬,約為城鎮登記就業人口的1.2%至1.9%,或全國總體就業人口的0.4%至0.6%。
滯漲風險:從數據來看,2月CPI為2.3%,而PPI繼續為負,中國或將面臨滯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