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地坳文化歷史獨特可發展旅遊村
KCR礦址 400年古墓 值得遊覽
若不是新界東北要發展,位處北陲及曾是禁區的虎地坳,不會進入市民的視線。惟僅走訪一次,發現它禾稈?珍珠,除了是一條生態村落外,還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包括一座估計近400年歷史的廖族古墓、上世紀初九廣鐵路開礦設施遺址,以及日軍攻港,英軍用以作戰的戰壕。村民指這些足以令該村完整保留,並發展為旅遊村。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當年內地難民湧港聚居成村落
據村民憶述,虎地坳村為一條非原居民寮屋村落,原為上水圍廖氏的風水龍脈及墓地,50年代初陸續有內地難民湧港,他們便向原居民租地自力更生。初期聚居潮州人,後來了東莞及客家人,主要務農、養魚、養豬、養雞,附近有梧桐河,不少人沿河養鴨,後來水質受牛皮廠污染,村民轉而養熱帶魚,但地下水又受到污染,熱帶魚場紛紛結業,由當時十戶八戶到現在剩下一戶。村中人口最高峰時有300多戶,接近2000人,但兩度受周邊要發展設施及整理河段影響,目前只有133戶,約500多村民,若22戶最終被清拆,人口會再減少。
由於虎地坳村原為廖氏墓地,入村不久,便見一座廖族十八世祖與夫人的合葬墓,有百多年歷史,約立於清末,這墓可說人氣十足,因為被民居包圍,它亦屬於當局擬發展的7公頃範圍內,會否最終遷墳暫未可料。
●廖族十世祖與夫人妣淑合葬墓
而當地最古老的廖族墳墓位於村落上方的小山林內。上水虎地坳居民福利會主席廖志協說,從青麻石墓碑看,它是廖族十世祖與夫人及妣淑的合葬墓,於同治七年即距今148年前重修。十世祖的後人大約每兩年回來拜祭一次。由於墳墓百多年來未有維修,因此已變得頗殘舊,如墓碑字體顏色已脫落,而兩年前火燒山將大量泥沙沖向墳,白雲紅月的浮雕裝飾也被泥沙掩蓋。廖說,十世祖墓歷史推算很悠久,「廖氏十二世紀開始由福建落東莞,再到上水圍,到十世祖,推算30年一代,估計他最遲於1737年落葬,這墓有近400年歷史。」
●傳聞老虎受驚過度落山咬死人
廖族古墓對虎地坳村民的最大意義是墓碑中提到下水嶺,廖說這應是虎地坳從前的名字。至於虎地坳名字由來,則來自傳聞,有說上世紀初九廣鐵路(KCR)來到開礦,其炮聲隆隆嚇走一隻老虎,牠不知是受驚過度還是有其他原因,落山咬死人,1915年給外籍人士打死,虎頭標本在香港警察博物館,這虎被稱為上水最後一隻老虎。另有指山開礦後,從下方的文閣村看上來,形似老虎頭。而這山後來亦有一段難忘歷史,英軍在虎地坳設戰壕,以抵抗日軍。
●1911年KCR開礦建設兩路段
KCR在虎地坳開礦這段歷史,從遺留下來的物件可作見證。廖志協說,KCR是1911年入來開礦建設華段及沙頭角段,1950年搬走,數十年間不少工人在山下聚居煮食,因此有水井,估計有百年歷史,它最特別之處是用山上石頭砌出來,十分古雅,另有石磨埋於地下,有待挖掘。而其最大型的設施遺址是夾石機4條機頭柱,廖說此機是把山上開鑿的石頭夾碎篩選大細石粒,4條機頭柱大約40年前還完好無缺,現在已破損不少。KCR還在工地製造不少紅磚,磚上可見「KCR」3字,有些磚早給居民拿來作屋腳,另有見KCR建造的紅磚拱橋,但部分磚已被偷走。
●村內文明廟被評為二級文物
虎地坳村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少不了古建築,村內有評為二級文物的文明廟,該廟亦是上水廖族所建,時為1924年。內裏供奉文武二帝及魁星。廖志協說,這廟很特別,有瞭望臺及有不少房間,廿五六年前還有廟祝,後人去廟空,逐漸荒廢,政府評級後多年亦未有將之重修,現在可說破毀嚴重,部分地方已與榕樹融為一體。
這條生態村落在夏天時,可見到魚塘的鳳眼藍花海,十分漂亮,原本不少人家都有耕種,但自當局宣布要清拆另有發展後,大多棄耕,村民都期望當局回應村民的訴求,全村完整保留,好讓他們重整村落,發展為旅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