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骨灰制寶石是因“情”利導之舉

2016-04-03
来源:新京報

  臨近清明,殯葬話題熱度隨之升溫,與往年有所不同,生態安葬成了今年各方熱議的焦點。據北京市民政局披露,北京將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到2020年力爭樹葬、海葬等生態化安葬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上海日前則推出新式葬法,將骨灰制成寶石,家屬可當飾品隨身攜帶,這一時間引發熱議。

  將骨灰制成寶石,聽起來確實匪夷所思,有些人將其跟骨頭制成的工藝品比照,或將其內涵闡述成“將逝者當玩物”,認為其有失莊重。但這些仍是囿于死者入土為安觀念的主觀解讀。事實上,這種做法未必就離譜:從技術上講,骨灰高溫燃燒、高壓致密后,可自然凝結為球體生命晶石,這無損其完整性。而寶石的珍貴性與易于攜帶特征,為逝者骨灰賦予了某種備受尊榮的意味,也滿足人們睹物思人,隨時與已逝親友“對話”的情感訴求。據了解,生命晶石技術在國外已得到較廣泛應用,如在韓國,選擇制作生命晶石的骨灰超過1/10。

  生命晶石的新式葬法,本質上,就是給殯葬業端口接上了“技術WIFI”。在日本,為了解決墓地稀缺的問題,政府就力倡以科技帶動新型殯葬方式發展,如建設高科技的立體式納骨堂,將逝者骨灰放在智能化管理的水晶盒里,逝者家屬可通過刷智能卡點亮親屬專屬的水晶盒,表達祭奠緬懷。

  骨灰制寶石,是以技術化方式擴展了生態葬的選項。只要能跟殯葬領域常見的壟斷暴利痼疾切割,再輔以移風易俗的觀念引導,它勢必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青睞,于潛移默化中為文明殯葬新風尚的“向心力”加持。

  技術發展,要落腳于人文維度的訴求滿足。骨灰制成寶石的價值,不止在于其技術含量,更在于其因“情”利導意味——它將生態葬理念跟尊重家屬親情訴求融合在了一起,既倡導了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又以更輕便的留存方式方便了家屬寄托哀思。而這種因“情”利導的思路,恰恰也是各地倡導節地生態葬時所需要的。

  要看到,倡導生態殯葬,目前已成各地殯改的基本朝向。而為了倡導多種形式的生態葬,很多地方也是祭出了各種法子,有的甚至不惜祭出強制平墳的手段,但未必達到了預期成效。個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倡導生態葬時,并未顧及或尊重人們寄附在傳統儀式上的慎終追遠訴求,這也無法夯實民眾接受生態葬的心理基礎。

  前不久,南京市生態葬獎補辦法正式實施,提出凡在經營性公墓實行不留灰、不立碑生態葬的逝者,免除實施生態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同時在墓園內指定位置免費鐫刻逝者姓名作為紀念。專門拿出一塊區域鐫刻死者姓名,以便讓親人祭奠,該做法就贏得了不少認同:現實中,對于不留墳墓、墓碑,很多人能接受,但對于不留姓名,則心懷抵觸,而“人過留名”,能對接很多人的思親訴求。這也是另一種因“情”利導。

  今年2月29日,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下發的《推進節地生態葬的指導意見》,表示要培育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新風尚。而說到底,倡導生態葬,不能脫離現實語境和民意基礎,尊重民眾的親情訴求,采取更多有技術含量、因“情”利導的政策舉措,讓更多人能以更平和的心態接受生態葬。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