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社區推廣魚菜共生種植法

2016-04-1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人口老化,環境污染,已是全球共有現象,香港亦不能倖免,資深攝影師孫樹坤認同「魚菜共生」這種植方法不產生污染物,年前在大澳設立魚菜科學園,由當地老人家負責栽種。魚菜共生只須低勞動力進行,可令長者生命有所依,達到活老作用,而長遠可在社區推廣,令更多人認識其好處。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資深攝影師孫樹坤力推薦

  孫樹坤有20多年新聞攝影工作經驗,曾任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席,現為自由攝影師,致力攝影的推廣和教育。數年前,他參與「新界東北Style生活可以是這樣的」藝術展,關注土地、環境與人的問題。他說,當臨近退休,想到有什麼事對環境有建設性,值得去做,發覺耕種是出路,然而土耕用地不穩定,使用化學肥料會污染環境,水耕則用大量化學劑,於是在網上搜尋,發現魚菜共生是可持續生產而不帶來污染的農業方法。

  魚糞養蔬菜 蔬菜淨化水質

  簡言之,魚菜共生是邊養魚,邊種菜,其心臟是魚糞。魚的排泄物含有氮、氨等成分,正是蔬菜所需的營養,而蔬菜吸收了該些養分後,已淨化了水質,又可再排放回魚池。在魚幫菜、菜幫魚的良性互動下,能避免水質惡化,也不須外來物質如肥料和農藥,是一套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

  美國是最早研發魚菜共生系統的國家,大約有30年歷史,並在美國中部作商業化量產,華人地區則以臺灣為先驅,推行社區耕種,孫前年及去年就與友人分別到臺灣及美國學習,了解深層理論及如何實踐,回來後在西貢村屋後園花萬元購買4個種植盆試驗。在掌握一定技術後,去年與友人在大澳合資約20萬元,在吉慶後街租了3000多呎地方成立實驗農場。

  赴臺灣美國學習深層理論

  記者前些時在一個清早,到訪農場,抵達時,一群七八十歲的婆婆已在場等候。農場有一個溫室,內裏有魚池、種植盆、濾水設施等。已掛了魚菜科學園有限公司總裁銜頭的孫樹坤說,魚菜共生對環境好,對人也好,特別是老人家,「種植盆沒有泥,只放陶粒,可抓穩植物,又提供細菌生活空間,消化速度幾快,所以不須除草、翻泥,只須餵魚糧及收割,好低勞動力,但又有生產力,現在高齡人口多,適合他們的社區活動不多,魚菜共生可吸引長者參加。」

  81歲婆婆:一啲都唔困難

  實驗農場運作以來,已有近10名大澳婆婆參與打理蔬菜及餵魚,這天她們來收割芹菜及補血菜。73歲的馮添妹是大澳水上人,年輕時捉魚,婚後在家裏做外發工,也做過泥工。幾年前丈夫過身後,生活感到苦悶,去年夏天到農場活動,「一、三、五來,做半小時到,做完就去附近行下,都無咩做,餵魚,攞走爛菜,唔使淋水,大家嚟玩下,開心下咁囉!」81歲的張金娣經歷也差不多,丈夫走後自己一個人住,「呢度做嘢唔辛苦,以前我耕過田,種過蘿蔔、番茄、番薯,魚菜共生唔使淋水,一啲都唔困難。」婆婆們在收割時,嘻嘻哈哈的,感情看來很和睦。

  共生的靈魂是澳洲寶石魚

  孫樹坤說,農場現在種了10多種蔬菜,主要是葉菜、果菜及香辛菜類別。而魚菜共生的靈魂是魚池裏的澳洲寶石魚。這種魚吃臺灣鱸魚糧,氧分高,能產生大量排泄物,最初養了百條,但早前天氣冷,不但凍傷了番茄,魚兒也沒命,只剩下約20條。

  他坦言最大困難是兩年來幾看不到回報,社會效益亦低,但未來會做更多工作,「最快4月開班,在這裏上一天課,理論加現場學習,暫定收600元。」人們學懂後,可自行作小小試驗,花費數百元添置小魚缸、植物盆、濾水器及氣泵便可。在社區層面,非政府組織可在低用途公園、空地、天臺等設置,增加社區歸屬感。他又指教育很重要,因此為香港真光小學、樂善堂楊仲銘學校分別建造魚菜共生系統,供學生學習其技術和環保知識。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