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易宪容:中国须化解债务风险

2016-05-11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易宪容

  中国的债务风险已是当前密切关注的重点,无论是IMF,还是国际投资银行及大学者,都认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中国政府不能够认真面对,并找到化解的办法,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诱因。

  中国坏账数额庞大

  根据IMF最新的金融稳定性报告,在2871家非金融类企业样本(统计存在债务总额4000亿美元)中,有590家企业(接近总数的20%)处於债务风险中(这些企业产生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远低於企业自身的利润承诺)。以此类推,中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可能超过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存在风险的贷款总额非常接近1.5至2.0万亿美元。

  麦格里分析师维克托·什韦茨(ViktorShvet))及其团队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大量的坏账问题,而且绝大多数来自国有「殭屍企业」。坏账的数额之大,足以引起一场金融危机。维克托·什韦茨认为,中国债务问题非常简单,就是以往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通过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企业提供了大量银行信贷。而这些获得信贷的企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由於国有企业体制落後、缺乏市场竞争力,甚至获得银行贷款以政治目的为倾向,这就让大量的「殭屍企业」存在。在经济增长强劲时,这些债务问题往往被掩盖,但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信贷违约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他估计目前中国的总债务可能接近35万亿美元,几占名义GDP总量的350%。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最近撰文指出,外界频繁讨论的中国债务不可持续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过高的债务增长会让国家经济受到冲击时显得十分脆弱。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一项针对危机後债务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全球债务总额增加了约60万亿美元。这个量相当於全球GDP的75%。而这个问题中国显得更为严重。2007年以来,中国的债务增长了3倍,且其债务/GDP比率高达282%,比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要高。斯彭斯认为,一个杠杆率快速上升,却无法产生足够总需求以实现潜在增长的经济,是相当危险的。

  须改变房地产化经济

  对於中国的债务风险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估算,结论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上面测算出的中国债务风险问题,国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认为是杞人忧天。甚至有政府职能部门对国际评级机构降低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忽略不计,认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当前中国债务风险不应该会太高。但是,以下几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一是自200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信贷扩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在2009年至2013年5年间,银行的信贷增长总额就远高於前60年总和,M2/GDP的比重也达到250%以上的水平。而且这种情况在近几年不仅在延续,还变本加厉。比如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总额、银行信贷增长及个人住房按揭增长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整个社会的信用扩张达到空前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地方政府,还是家庭及金融机构的债务增长都是惊人的。

  二是从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底内地银行业的总资产仅为62万亿元,而2016年3月底达203万亿元,7年间增长了3倍,每年都达17%以上。特别是在2009年,增长速度更高达27%以上。而银行业总资产增长往往表现为信贷快速扩张。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在经济成长快的周期内,问题贷款很难显现出来。所以,早几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率都不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不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及国有「殭屍企业」越来越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慢慢浮出水面。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增多就是如此。

  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不仅内地银行业的绝大多数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且绝大多数抵押贷款都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房地产市场一直繁荣及不进行周期性调整,房价只会上涨而不下跌,那麽银行业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将永远是优质资产。但是这完全违背了市场法则,市场经济中根本就不存在只会上涨而不下跌的房价,当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後,市场周期性调整是必然的。到时,房价下跌,那些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贷款及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问题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随着中国债务不断增长,私有企业领域的信心正在被逐步吞噬,而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下降,企业劳动生产率在降低,利润受到侵蚀,整个经济增长放缓成为必然。现实中的中国经济正处於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受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制约,中国不可能再像上世纪80和90年代那样摆脱当前的经济问题。中国只有彻底放弃当前以信贷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及房地产化经济,才能逐渐走出困境,否则,必将出现严重的债务风险。

  所以,对於当前中国的债务风险,首先要有一个清楚认识,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要化解这个问题,就得改变当前的房地产化经济及增长模式,仅是采取技术性方式,如债务转换、债务证券化等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