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经济竞争力深圳第一 城市病指数也第一

2016-05-3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6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出爐,在名企“出走”傳聞背后,深圳既最具創新活力也面臨越來越多挑戰

 
  從華為到中興,從深圳“出走”的傳聞接連不斷,難道深圳喪失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了么?
 
  盡管相關傳言被證明并非實情,但無風不起浪,而深圳這座活力滿滿的創新城市近年來也的確逐漸遭受大城市病的炙烤。
 
  實際上,深圳這個年輕的大都市正日益體現出頗具矛盾色彩的兩面——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深圳在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方面連續第二年位列第一;但與此同時,其城市病指數同樣位居榜首,著實讓人擔憂。
 
  綜合競爭力蟬聯榜首
 
  根據上述《報告》,2015年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臺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和無錫。
 
  與2014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名單沒有顯著變化,只有廣州超越臺北躋身第四位,北京超越蘇州躋身第七位。
 
  深圳則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資料顯示,深圳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75萬億元,增長8.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27億元,增長3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創17年來新高。
 
  此外,2015年和諧城市競爭力十強深圳也位居榜首。排名依次為:深圳、北京、武漢、上海、廈門、寧波、蘇州、青島、大連、威海。
 
  5月29日,在廣州舉行的“從都國際論壇”上,深圳市長許勤公開澄清,“華為、中興都不會離開深圳。華為剛向深圳市政府提交發展規劃,完全沒有撤出深圳的計劃,而中興永遠會在深圳。”
 
  從很多方面看,這座城市對優秀企業仍舊有強大的吸力。2015年知識城市競爭力十強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天津、杭州、蘇州、武漢、大連。其中北京已經連續3年蟬聯第一,而深圳超越上海成為最大看點。
 
  報告稱,深圳雖然在金融、科技方面與北京、上海還有一定差距,但制造業優勢明顯,涌現出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本土制造業企業和眾多外向型中小企業,成為國家重要的制造業中心。
 
  許勤表示,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用于研發的經費已占到GDP的4%,未來還會持續增加。
 
  城市病日趨嚴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市競爭力強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趨嚴重。人口單中心過度聚集是導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說起城市病,以往人們都會迅速聯想到北京和上海,其實深圳“城市病”指數不僅在前十之中,甚至已經排到榜首。
 
  深圳都“病”在哪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城市病掛鉤的諸多分項指標中,深圳排名都很靠前,除環境一項外,其余均在前十之中。
 
  首先是安全,大城市正面臨著公共安全問題,犯罪人口的基數不斷擴大。在城市商業區、城鄉結合部、車站、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等,存在著容易導致犯罪的消極因素,從而引起治安問題。人口規模較大、人口流動性強的深圳市刑事犯罪率相對較高,達到了0.221%,在刑事案件率指數榜上排在第一位。
 
  在交通方面,報告顯示,全國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擁堵,交通擁堵得分均值為1.74。北京、濟南、哈爾濱、杭州、大連、廣州、上海、深圳等躋身中國十大交通擁堵城市,深圳位列第8,得分1.86,超過均值。
 
  住房壓力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征。大城市住房緊張問題明顯,房價高企,嚴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過去一年半來,深圳樓市行情看漲,全市平均房價由2014年底的29577元/平方米漲至最高點的56149元/平方米,漲幅高達90%。
 
  在《報告》提到的房價收入比指數前十名大城市中,深圳僅低于溫州和北京,房價收入比為14.5,排名第三。
 
  全國38個大城市數據顯示,醫療設施短缺、看病難問題嚴重,平均床位數僅為36.8個/萬人。從醫院、衛生院床位緊張的前十大城市情況來看,深圳同樣排進“三甲”之中。由于城市規模大,腹地人口數量多,平均每萬人只享有25.6個床位。
 
  下一步,深圳往哪走?
 
  要找出城市病的病根,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報告》稱,聚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口與產業的聚集帶來正面的積極效應,但是城市人口過度向中心城區聚集,一旦超出合理水平,就會導致負面的消極因素增加。
 
  國際經驗顯示,城市最優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1萬人。全國38個大城市數據顯示,共有15個大城市中心城區超過最優規模。中國人口膨脹相對嚴重的前十大城市中,深圳排名第六。
 
  《報告》稱,單靠市場力量驅動下的城市發展通常會超出最優規模而造成“城市病”等嚴重問題,由于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解決之道在哪里?倪鵬飛說,中國大城市內部的多中心結構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盡管頂級城市間功能分工和網絡化已經浮現,但低級別城市間的等級化聯系特征明顯,城市網絡化聯系遠未形成。
 
  深圳表現得十分典型。綜合開發(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城市必須重塑“經濟地理”,即在實體經濟空間距離分隔后,通過交通的同城化,人、財、物流的自由流動來縮短“經濟地理”,縮短市場的分隔,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體化、大都市圈化。
 
  倪鵬飛也持相同觀點,認為在城際快速交通網絡的建立和地區開放發展過程中,中國將逐步形成網絡化的城市聯系體系。城市功能網絡化,即不同城市間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補。
 
  眼下,深圳已經開始向這一目標邁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廣東省實施深莞惠(3+2)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和深圳東進戰略的背景下,深圳、河源兩座城市未來將更加緊密,聯動發展。
 
  據深圳市政府公開資料,2013年至2017年,深圳市公布統籌安排3億元財政資金以股份形式投入組建投資開發公司,同時深圳各共建區財政也安排相應資金對口幫扶河源各縣區產業園。
 
  倪鵬飛建議,要強化大城市規劃與管理,通過提高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引領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完善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構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通勤系統,以弱化擁擠效應對大城市規模經濟的抵消。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