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分析朱熹《觀書有感二首》的寫作手法,可找到線索。此作并非觸景生情之作。作者顯然是先有了自己的理趣主旨,再取景擬象,加以體現。詩的主旨部分,作為一個大理學家,是他強項;但詩的擬象部分,卻是他作為詩人的弱項。所以,遇到方維的寫景之句,正適合自己要表現的主旨,見獵心喜,順手牽羊,借為己用,大有可能。
嚴謹的理學大家,未必是靈動的風光寫手。朱熹平素愛吟詩,卻常心學詩妨礙義理,曾說過「頃以多言害道,絕不作詩」。或許這種矛盾妨礙了他詩藝的精進。方維雖在封州作官,原籍卻在福建莆田,稱得上是朱熹的福建老鄉。朱熹從出生到成長都在福建,包括尤溪縣等好幾個地方,離莆田都不算太遠。方維又喜寫詩,封川縣誌稱「封形勝悉經品題,吟詠日富,即今老稚對客談景致,皆能誦方太守詩」。方維把自己的詩作寄與同鄉分享,自是人之常情。方維詩作在莆田及周邊地方流傳之際,朱熹讀過的可能是很大的。
有關資料表明,朱熹對莆田非常熟悉。如今福建莆田澄渚村小學門外,屹立著兩塊大型石刻,是朱熹所留的「耕雲」「釣月」書跡;在村中的亭子里,也有朱熹留下的「溪山第一」亭額。
莆田自隋唐以來,一直是全國的科舉大縣,出過大批的進士,朱熹對此盛况很感興趣,曾作實地考察,還說過「莆多人物,以文獻名邦著」。此事據說在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誌》中有明確的記載。順便提一下,方維是政和二年(1112年)以特奏名的方式成為進士的,與他同年的進士還有另外二十九位出自莆田,可見莆田科舉之盛。難怪瀏覽廣東通志的職官誌時,在宋明元清各級官員的籍貫一欄,會經常看到莆田。
詩壇借句尋常見
平心而論,朱熹藉助或化用方維詩句之景,抒發自家的主旨,在提煉和剪裁方面下過功夫,兩者的結合還是較為成功的,故能成為名作。南宋末年,謝枋得(1226-1289)整理增刪劉克莊所編輯的《千家詩》,已收進了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可謂宋人選宋詩,這表明朱熹此作的流傳很悠久。自此以后到今出版的各種宋詩選本,大多都收了朱熹此作。而方維的部分詩作走進專業讀者的視野,實有賴於近年才由北京大學編撰的《全宋詩》和中山大學編撰的《全粵詩》。朱熹此作借用方維詩句的真相,長期鮮為人知,事出有因。
化用前人詩,化用其句意者有之,直接用其原句者亦有之,本是詩壇常見現象,用得好,甚至可比為詩歌創作的一大「活水」,為詩文增色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之搭配,現代讀者公推是佳偶天成。前句出自李賀的七言古風《金銅仙人辭漢歌》,飽含古今興亡之感,作者寫來特別痛切;后句則由熟讀李賀的毛澤東寫在人民解放軍渡江占領南京之際,充滿新中國即將誕生的豪邁;一抑一揚之間,境界煥然一新。李賀這句詩自唐宋以來,就一直頗受詩話作者的赞叹,經現代名人采用,又添新魅力,愈加出名。
方維的聲譽原本僅限於古封開一隅,在其他地方可謂默默無聞,但他的詩句因朱熹的借用而揚名千古,應是他的「運氣」。對朱熹而言,借用同鄉的妙句,為后人留下兩首不錯的絕句,應不影響他作為理學大家的形象。
方維向杜牧偷師學藝
方維的《江口歸帆》也有化用晚唐杰出詩人杜牧七律《西江懷古》的跡象。杜牧所寫的西江是長江,其作如下:上吞巴漢控瀟湘,怒似連山靜鏡光。魏帝縫囊真戲劇,苻堅投棰更荒唐。千秋釣舸歌明月,萬里沙鷗弄夕陽。范蠡清塵何寂寞,好風唯屬往來商。
可見,方維的「蓬窗斜倚歌明月,鐵笛橫吹弄落梅」,句式和用字都有杜作頸聯的影響。而杜作的第二句形容長江平靜時如「鏡光」,大概也啟發了方維寫出「天光雲影共徘徊」之句,來表現賀江的柔美。比較還顯示,兩作的意境和風格完全不同;方維的詩里沒有任何古人典故,全用白描,曉暢明快,猶如一幅有山水人物的風情畫,難怪封川縣誌說他的詩,老稚皆能誦。
直接借用前人詩句,雖是詩壇慣例,但讀者也有興趣知道所借句子的出處。所以,我們做了些史料挖掘的嘗試。揭開這則埋沒近千年的詩壇掌故,希望有益於談藝,有助於詩歌欣賞。
何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