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中國公務員716.7萬人 專家:比例失調 官多兵少

2016-06-21
来源:經濟網

  原標題:我國公務員總數首次披露:716.7萬人;專家:亟需改變“官多兵少”現狀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北京報道

  中國的公務員到底有多少?據人社部5月30日發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下稱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公務員716.7萬人。

  具體是指哪些人?跟國外相比,這個數據是多還是少?我國的公務員隊伍是否面臨膨脹的壓力?在十八大以來高壓反腐的大背景下,由於公眾對於中央規范公務員隊伍抱有很高期待,這些問題自然地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716.7萬人是多還是少

  與發達國家可比性不強

  任何一點關於公務員的風吹草動都能引發公眾強烈的關注。

  記者梳理人社部發布的曆年公報發現,這是首次在公報中公布現有公務員人數,在此之前的公報中,披露的僅為錄用公務員的人數。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人社部公布的公務員總數,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即政府系統工作人員,范圍是人大、政協、政府、法院、檢察院等機關除工勤外的人員,不包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公務員人數並不高。”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竹立家的判斷邏輯是:美國2015年總人口是3.2億,政府公務員人數是2800萬左右;而中國是13億人口,公務員才716.7萬。中國總人口是美國的4倍,而公務員人數僅為美國的1/4,“怎么比都是不多的”。

  單看716.7萬這個數字,與我國13億人口和接近8億勞動人口來說,比例確實不算高,即便跟發達國家的美國、歐盟等國的公務員人數相比,這個數據也不是很高。但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指出,由於各國對公務員的定義不同,每個國家公務員的范圍不一樣,因此可比性並不強。

  但是,由於716.7萬僅指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人數,如果算上全部公共財政供養人員,這個數字就高了。

  那么,我國究竟有多少人在“吃財政飯”?

  我國財政供養人員約5000萬人

  膨脹壓力很大

  財政供養人員,是指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公職人員,涉及范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僅指政府機關人員,又稱國家公務員,在國外稱政府機關雇員或文官;廣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又稱公職人員,在國外稱政府雇員,不僅包括政府機關人員,還包括由財政供養的公共機構人員,如公立機構的教師、醫生、環境衛生人員、圖書館管理人員等,相當於我國的事業單位人員。

  按照權威的統計方法,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政府機關人員,包括國家機關人員、政黨機關人員和社會團體機關人員;二是事業單位人員,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科研、文化等公立部門人員。

  從這個定位看,顯然,目前公布的716.7萬公務員是指狹義的財政供養人員。

  “我認為,應當從廣義角度來界定財政供養人員。”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國廣義的財政供養人員到底是多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2008年政府機關人員1328萬,事業單位人員2618萬,財政供養人員合計為394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97%,比值為1:34。據記者了解,2008年以後,國家統計局再沒有對財政供養人員總數進行過統計,竹立家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目前我國財政供養人員約5000萬人。

  目前約5000萬“吃財政飯”的人員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沈榮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數字本身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財政供養人員數量是否適度,取決於多方面因素,迄今為止國內外並沒有普遍適用的統一標准。

  在沈榮華看來,評判財政供養人員多少的依據,主要看是否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特別是與本國的發展階段、人口規模、政府職能、政府結構、政府財力等因素相適應,既要滿足政府履行職能的需要,又要防止人員過多,增加行政成本。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從曆史上看,財政供養人員總量已不少,膨脹壓力很大。“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作為就業的熱門領域,面臨巨大的進人壓力,如每年都需接納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生和軍轉幹部等新增就業人員,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消化渠道不暢,主要是自然減員,數量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出少進多,財政供養人員規模存在擴張趨勢。”沈榮華說。

  公務員結構出現怪現狀

  “官與兵”比例失調

  相比公務員人數的多寡,公務員隊伍中“官與兵”比例失調是個大問題。

  有媒體記者從某省直機關了解到了一些人事信息。如該省科技廳,按編制數,正廳級1人,副廳級8人,縣處級44人,科級8人,科級以下21人。

  也就是說,全單位82人,科級以上61人,沒有職務的普通公務員只有21人。

  此例,絕非偶然。記者查看湖南省政府各廳的人事信息。該省商務廳領導人一欄顯示,正廳級1人,副廳級10人;該省教育廳領導人一欄顯示,正廳級1人,副廳級12人。

  “什么叫官多兵少?這就是典型。”竹立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中國的省直機關,一般一個廳局下設十幾個處室,每個處室配置一個處長,一兩個副處長,一兩個具體做事的科長或者普通公務員。處室裏的具體業務,基本都落在辦事員身上。

  “在美國,一個城市會設一個市長,然後再配置兩三個副職;而我們城市中的市級領導配置一般也有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副職,有的市級幹部副職可能更多。一個領導幹部,有辦公、車補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待遇,加起來可能比五六個公務員的個人成本還要高。”竹立家感慨道。

  盡管報名人數創新低

  公務員仍是熱門就業崗位

  人社部的公報還顯示,2015年全國共錄用公務員19.4萬人。其中,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1萬人,地方17.3萬人。中央機關公開遴選232名公務員,省級機關公開遴選1726名公務員。

  公開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5年,全國共錄用公務員人數分別為13萬餘人、18萬餘人、19萬餘人、18.8萬人、20.4萬人、20.24萬人、19.4萬人。其中,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下降。2015年下降更多,比最高年份的2013年下降了1萬人,也創下公務員國考的報名人數和錄用人數3年以來的新低。

  除此以外,自2013年以來,關於公務員主動離職的新聞不斷曝出,讓人感覺公務員離職會成為越來越普遍的一種現象。於是,有人把公務員離職潮和公務員吸引力減弱聯系起來,理由是:既然體制外的人對公務員的熱情都已下降,說明公務員的日子真的不好過了,公務員出現離職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首先的問題是,公務員離職潮的出現會導致公務員人數減少嗎?

  “當然不會。”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果斷地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即使離職潮出現,還會有大批新的公務員補錄進來,新的加入人員會基本保持公務員編制和人數的相對穩定。

  “個體的選擇、取舍,可以有好多種情況,但個體選擇往往不直接等同於集體選擇的結果,基於個體公務員選擇的離職,不代表和等同於整個社會公務員隊伍會發生銳減和瓦解。近兩年公務員的報考和錄用比例相比以前有所下降,反映出大學畢業生報考公務員總體上比較理性,也體現出有關部門在控制公務員總體規模做出的努力。”胡仙芝說。

  即便不會出現辭職潮,近兩年公務員的報考和錄用比例下降卻是事實,這是否意味著公務員熱就此開始降溫了?

  “公務員仍是熱門就業崗位。相比其他崗位,公務員職業比較穩定。”竹立家說。

  公報還稱,全面落實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准工作,落實在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工作,實行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補貼政策,繼續開展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試調查比較工作,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

  上述薪酬改革無疑跟公務員工資相關,由此,胡仙芝認為,“由於整個經濟發展水平,未來公務員的工資也會增長,這都是公務員職位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未來公務員熱還會持續。”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