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英國公投引發的深思

2016-07-05
来源:香港商報

  立法會議員陳鑑林

  長達三年半的籌備,4個月的拉票游說,經過一個罕見的雷雨天之后,英國正式「決定」脫離歐盟,與此同時,一個新詞汇誕生——「Brexit」。與這些可以被統計的日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投結束后,英國面臨着不計其數的未知問題:卡梅倫辭職之后誰會取代首相之位?里斯本條約第50條何時會啟動?繼任首相會站在什麼立場引領英國的未來?市場接下來會產生哪些反應?蘇格蘭會如何?愛爾蘭邊境問題又如何處理?歐盟是否會解體?

  投票結束后,無數人奔上街頭抗議、游行。英國議會網站在短時間內有逾300萬人簽名請願,要求進行第二次公投。尤其在歐洲人心中最開放、包容的國家,從公投結果公布的一刻起,已經成為歷史。公投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最高表達方式,今次的結果,無論從程序到計票方式,都屬合法,所以二次公投發生的概率極小,而且必然會激化英國內部的對立情緒。

  脫歐公投引發民粹主義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態度更是強硬,公投結果公布不久即發表聲明催促英國盡快啟動脫歐談判。對於一直討價還價且十分不聽話的這個成員的離開,歐盟已經在事前作出應對措施。某種程度上,英國的離開意味着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阻力減小,而英國自身將面對着在經濟上被孤立,政治上被其他國家邊緣化的潜在危險。不僅如此,在經濟、貿易、教育、衛生、福利等領域,歐盟很有可能取消甚至降低與英國的合作水平。

  最初保守黨對於公投的啟動,無非是只為了解決「國家內部分裂」。換言之,這次公投其實是一次政治主張分歧的產物,卡梅倫為首的一派試圖利用民意這件寶器一邊讓黨內反對派收聲,另一方面向同盟國其他成員施壓。概括起來,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戴卓爾夫人風靡一時的名言理句「I want my money back」,而如今卻以「自掘墳墓」的方式收尾,大概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馬克思曾提出,政客們會因為權力的膨脹引發脫離實際的「自體中毒」(self-intoxication),公投的整個過程就如同一班政客自我中毒的釋放,但是代價,確是自二戰結束后,歐洲內部艱難維持的平衡關系。

  脫歐公投引發的民粹主義引人深思。在游說階段,脫歐派反覆強調市民承受的經濟重壓、高失業率甚至涉及反恐問題的國家安全隱患均是由「外來者」造成的,試圖聚攏公眾視線。顯然,這一招十分奏效。但以近52%之微弱優勢勝出卻也導致脫歐派措手不及。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游說期間,脫歐派曾打出退歐可以使英國「每周節省3.5億英鎊」的口號。同時聲稱,離開歐盟,這筆錢可以用於改善英國人一直詬病的NHS醫保體系。這一口號簡單易懂,可謂對留歐派造成了致命性打擊。公投結束后,有支持者問及醫保改革計劃,脫歐派又扮懵懂,表示并不能保證這筆省下來的錢一定會用於資助醫保,相關聲明是當時宣傳的失誤。無論如何,手持民粹大旗,讓脫歐派吃到了甜頭,更使得周邊國家開始躍躍欲試,有借鑒复制之意。荷蘭自由黨領袖懷爾德斯在英國公投結束后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該輪到我們了,Nexit!」另一邊,法國國民陣線領袖勒龐也認為法國應該舉行類似公投。

  不容在港复制「悲劇」

  事實上,一開始,脫歐的條件僅僅以多數人同意即生效已令人欷歔,這甚至比一場普通的離婚訴訟還簡單。作為參政者,尋求變革固然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選擇,但是對於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脫歐派領袖們的態度是視而不見,反正「脫了再說」,甚至有些不管不顧,難怪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在結果公布后的發言中表示英國不急於馬上啟動脫歐程序。所謂的民主大國,其實并不熟悉公投這種民主產物,公投只是政客們手上的政治手段。有分析人士指出,公投結果更多的是反映出,英國民眾對於金融風暴后政府施政不滿的總爆發。投票結束后,大量民眾對公投結果表示震驚和悔恨,并后悔自己投了「離開」的一票。有些人表示并不清楚歐盟的具體運作,只是不滿政府施政,所以選擇脫歐;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參與投票純粹為了體驗,看到周圍人選擇「留下」,為了平衡結果,便投給了「離開」。可見,公投在這個過程中,變成了民眾的出氣筒,甚至消遣。不可否認的是,民眾的個人積怨導致了今天的結果,而在整個過程中,國家利益被置之不顧,脫歐可能對民生、經濟造成的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更是從未被人想起。

  因不滿而選擇離開,出於好奇選擇離開,演變至今日的「如願撤退」。在民粹主義下,民主變成了消化民怨的溫床,這并非英國獨有的問題,從英國、美國到日本、台灣甚至香港,民粹之風正在席卷全球政壇。其實,民主并非只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現代民主對於制衡的運用就是為了避免多數欺壓少數情况的發生。但是民粹主義的抬頭,使得民主變為拉攏民意的工具,不僅違反了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本意,反而走上背道而馳之路,令人惋惜,更使人深思!

  近年來,香港反對派想方設法制造議題,不斷攻擊「一國兩制」,歪曲基本法,挑撥兩地關系、挑釁政府,甚至支持激進派的分裂行動。這些不懷好意的舉動在某些人身上是收效的,尤其是對一腔熱血的、代表香港未來的青年人。今年9月份的立法會選舉,就是對於香港的一次最好測試。是否只要一腔怒火為了出氣報復而扔下一票,還是深思熟慮真心為港為國投出一票?英國的「悲劇」不應再重演,今年9月,我們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