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5

万科迷局谣言四起 监管漏洞亟待完善

2016-07-09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张幸报道:7月7日晚间,有消息称,宝能内部会议录音外泄,内容包括万科管理层、宝能、华润等各方在深圳市政府协调下已达成妥协方案,华润、深铁将溢价收购宝能系所持有的万科股份,华润、深铁分列第一和第二大股东,万科将转变为国有控股企业。对於上述消息,知情人士称此为假消息,万科表示不知情。有专家表示,万科股权之争未来走向不明确致谣言四起,这其中凸显出信息不透明、监管部门不作为、监管体制缺位的问题,应尽快补上漏洞,吸取教训。

  国有化或是最差方案

  对於把万科国有化这一方案,虽已经被证实子虚乌有,但接受本报采访的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认为,这是各种版本中一个最差的结果,因为这存在国企与民企争利的情况。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收缩战线,如果不收缩战线,民间资本以及民营企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就更谈不上让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於房地产领域国有企业更应该要收缩战线,不能将万科国有化。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胜军也表示,上述谣言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华润和宝能不同意,深圳市政府想做任何重组都是一厢情愿的,因为股东大会可以把所有的议案都否决,在遵循资本市场的规则和法律框架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是没有能力去干涉的,除非华润主动配合政府。

  信息不透明法制观念缺失

  对於谣言层出不穷,余丰慧表示,目前市场对万科股权之争的走向有各种说法,结局扑朔迷离,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谣言可能是对民意的试探,现在市场反对万科国有化的声音特别大。

  「这些谣言的出现与目前市场信息不透明有一定关系,但根本上还是大家法律观念不强,很多事情并没有考虑后果。应该由相关人士对造谣者进行起诉,才能更好地扼杀谣言。」刘胜军说。

  刘胜军认为,有监管部门介入的可能性,毕竟万科之争在舆论上形成很大的压力,其次各个方面的参与者都有一定过错,王石不敢说自己没有错,华润也有问题,宝能也不敢说自己百分之百是对的。但不管监管层施加什麽压力,还是希望这件事能在法治的指标上解决,政府可以介入,但不能损害法律的公正性以及包括宝能在内的股东的权利。

  曝监管漏洞股东利益无保障

  万科股权之争已成为目前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不少专家表示,万科事件的意义早已超越事件本身范畴,凸显出来的监管缺位和漏洞值得各方深思,也呼唤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万科股权之争透露出很多监管漏洞,首先是对小股东和创始人利益保护的缺失,反映事业合夥制的不完善,国有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是否可以争夺控股权。假如监管层不管这些漏洞,必然是几败俱伤。」余丰慧指出。刘胜军表示,目前的情况下可能还是需要政府施加自己的压力才能推动事件的解决。他还称,保监会和证监会对於如宝能的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收购是否合规,宝能与华润之间是否一致行动人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一直没有表态,这是严重的不作为。

  多管齐下完善监管

  「从现在的情况看,不能等整个金融监管框架改完善好了再行动。」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说,对此,必须尽快对万科事件中暴露的监管漏洞进行补缺。

  在余丰慧看来,可从3个方面去补上这些监管漏洞:一是公司法,监管部门要赶快完善公司法,关注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公司章程,通过公司章程去约束大股东的行为;三是约束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

  为了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识别和预警,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表示,应构建各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金融监管体系,高度关注跨行业、跨市场的关联性和风险传递,强化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识别和预警,从宏观审慎角度把控风险。

  宝能系26.2亿私募债发行中断

  据内媒8日消息称,近期宝能系旗下公司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业物流)一笔26.2亿元的私募债临时取消发行。知情人士称,此事与交易所的审慎态度有关。这笔债券属於深业物流正在上交所发行的50亿元私募债的第二期。第一期23.8亿元的债券已在6月底发行完成。据了解,因为宝能系正处万科事件漩涡,舆论质疑宝能发债是为了补充因高杠杆举牌万科而紧绷的现金流,交易所在第一期发行完成后要求券商核查相关事项。

  万科拟130亿购黑石内地资产

  另有本港财经杂志引述匿名人士向港交所发出告密信,猜测万科管理层正动用PLANB(B方案),信中指万科计划收购黑石集团在内地资产,涉及资金130亿,目的可能是保护管理层的控制权。对於该传闻,万科方面对媒体表示暂无此方面消息。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