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

阿里巴巴“出海”歷險,請先搞定運營商!

2016-07-13
来源:鈦媒體

  全球化

  鈦媒體注:全球化是所有中國大公司的終極愿景和正在付諸努力的戰略目標,從歐美、印度到東南亞,他們踏遍海外疆土就是為了尋找新的市場和新的投資機遇,如華為、聯想、百度及阿里巴巴等,但多數都將面臨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的挑戰。

  大阿里已經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業界講阿里巴巴(以下簡稱“阿里”)的人太多了,我來說點偏門的吧。

  在中國,BAT以及他們的子公司孫公司已經占據了整個互聯網經濟的80%以上的收入,無論談到什么樣的互聯網業務,BAT無處不在。而接下來,就看這些公司如何能夠跨洋出海,縱橫天下了。

  阿里的業務最早是從聚合類似于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商戶做淘寶生意開始,把貨賣到了全球。初到海外的阿里很勤奮,在東南亞和萬千華裔商戶談貿易合作,這感覺就象是百余年前的華人下南洋一樣前赴后繼,吃苦耐勞。但和百余年前一樣,也表現出特有的固執得可愛之處。

  做B2C生意,你得先做好文化融合

  在歐洲,如果問普通的路人,他們能夠叫出來名字的中國公司更多時候是阿里而不是華為。盡管華為的國際化更早,而且相比而言更成功,但阿里是無法從華為的國際化操作中吸取經驗的,因為華為做的是B2B生意,針對電信運營商這類國際化文化氛圍的大客戶,常常客戶的本地化屬性并不強。華為采用的是成吉思汗掃蕩歐洲的那種軍事化快速擴張的戰略,快速占領市場,并不需要深入的文化融合。但阿里是做B2C生意的,與每一個普通的當地人建立連接是必不可少的,而這種連接的長久關系是依賴于價值觀認同與文化融合的。

  曾經在參加跑步活動時認識一個意大利人,他對我說:

  I hate Chinese, you bought everything。

  先靠低價格將當地廠商打垮,再花大價錢買下當地公司、球隊、大樓的「成吉思汗式的擴張」必然帶來當地人的反感與抵觸。

  百余年來,國人移民到五湖四海,也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各地,歷史上與當今的國人,最被世界人民詬病的就是中國人「做事太靈活」、「質量問題」與「缺乏契約精神」。我在瑞士的時候,聽到瑞士銀行業的客戶這樣評價8年前與他們做生意的中國設備供應商:cheap and dirty。

  國人如何才能像猶太人一樣做生意而非吉普賽人呢?先來認識下整個歐洲的消費市場:

  歐洲的人口密度低,建設銷售網絡和網點的成本高,而另一方面宗教觀念形成的信用觀念強,因而網上購物與二手市場也很發達。以往我們都是在講為什么在中國網購發達而歐美不流行,其實在歐洲對于較低收入的家庭和很多到異鄉工作的人,比如在英國工作的西歐人,在西歐謀生的東歐人等,都經常網購,曾在德國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聽說我是中國人就馬上說出了阿里巴巴,并且給我看他用的聯想手機,是通過EBAY從西班牙買來的。

  在歐洲的自由市場,反而物流會比國內處處設卡的要低。面對這樣一個網購市場,阿里如何開展淘寶業務呢?對于文化融合,其實阿里無需花錢做國際化培訓,也無需喊口號,去建立新的組織架構和流程建設。馬云老師已經是我們當世中國的國民好老師了,馬老師已經不需要再聽什么別的專家給他喂雞湯。實際上,文化融合的問題很簡單啊,馬老師只需要讀一本小人兒書:《丁丁歷險記》——一個關于普通歐洲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故事。

  《丁丁歷險記》是一部暢銷了八十余年的漫畫,它刻畫了一個典型的普通歐洲中產階級男性,丁丁的視野和價值觀在87年中還隨著時代在不斷改變和進步。丁丁這個人物其貌不揚,也沒有任何拯救世界的特殊能力,卻因為正直善良和好奇心而一次次化解危機,是歐洲人在其宗教與價值觀傳統下對內心的映射,體現他們追求真理,保護弱者的理想化思維。

  中國公司海外拓展只有達到價值觀認同才能在2C的商業上無往不利,而如果只是靠低價,就會被認為是cheap and dirty。

  阿里巴巴真的懂運營商嗎?

  在國際化中除了構筑B2C商業的文化融合,對于阿里還有一個更廣闊的B2B市場。

  在當今的中國國情下,互聯網公司與電信運營商是強競爭關系。在這種大背景下,BAT沒有運營商的經驗,而且也習慣躲避與運營商合作。我就曾經碰到過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做服務器加速,放棄我推薦的大牌運營商,而與專門做數據中心的小公司合作,結果系統性能差(開個玩笑,害的我們這些海外華人搶紅包時就是慢)。

  阿里缺乏運營商經驗,以及不善于與運營商合作,使得它比美國的互聯網同行在未來業務的布局方面差了一大截。

  據我在德國的朋友介紹,在2014年,德國電信專門飛到杭州找阿里談合作,阿里表示無感,中途德國電信就離開了;而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華為達成了與德國電信的公有云合作。也是在同一年,阿里和中國電信的公有云合作也無疾而終了。

  阿里看起來并不知道美國互聯網大咖們正在干什么。凱文·凱利最近在某個內部論壇上說:“未來,Facebook, Google這些新型運營商必然會淘汰掉傳統運營商。”而實際上Apple,Facebook,Google等都正在通過softSIM/eSIM,社交軟件,全球統一短信系統等各種方式,介入電信基礎業務,最終用信息服務與社交APP代替PSTN傳統電信網絡,而且他們還自建光纖網絡。

  與此同時,國際大型運營商也在嘗試顛覆式變革,而且他們與互聯網公司的關系也從過去的對抗到今天的合作關系。不妨看幾個小例子:如VDF,Telefonica,德國電信,AT&T,Verizon等大型運營商都在做一個同樣的事情,就是或者把數據中心徹底賣掉,或者是只保留機房機架和電源,上層的軟件和硬件存儲,服務器等,以及應用軟件系統都交由合作伙伴做,運營商只是做portal,保留公有云品牌和做端到端的網絡連接和網絡安全服務,公有云業務交給競爭對手亞馬遜,Google和微軟Azure去做。

  再比如美國的AT&T,自2012年開始實施Domain 2.0計劃,至今年已經準備把傳統電信軟件模塊遷移到云上,AT&T的目標就是變成一家軟件公司和OTT業務運營公司,用WebRTC替換傳統的PSTN電話網。還有VDF和Telefonica都分別在做Vodafone ID和Telefonica ID,用類似Facebook ID的方式重新注冊所有子網用戶。對運營商來說,用戶資源才是他們最大的價值,以OTT加上eSIM卡的方式對客戶更有粘性。

  回來看歐洲,最近德國電信宣布加入Facebook的TIP計劃,已經聚集了近20家大型的運營商。他們明確地提出了要擺脫愛立信和華為這一類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的產品和平臺所帶來的牢籠,德國電信認為,通常通信設備商帶給它一個可以幫它賺錢的業務系統,但是當運營商想擴大業務的時候,又需要不斷的更大的投資來改進和擴容系統,而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使得運營商自身成為業務系統、業務流程和用戶體驗的設計者,而互聯網公司更像是業務模塊提供商,使得運營商自身有了很大的話語權。

  以上的例子表明,歐美的運營商在做顛覆式的革新轉化自身為類OTT業務運營商,而互聯網公司也在滲透介入傳統電信業務。那么阿里,你在哪里?

  歐洲最近公布了新的隱私保護條例,使得阿里的淘寶業務在歐洲剛剛起步就碰到阻礙。阿里在中國市場賴以成功的數據價值,在歐洲將被嚴格限制濫用。

  對阿里來說,真正的機會就是如亞馬遜,Google和Azure一樣,同大型運營商合作進入他們覆蓋全球的電信網絡。而阿里自身的優勢就是還沒有在海外投資很大的基礎設施,同時又有數據中心的運營經驗,實際上只有阿里和微軟與投資了基礎設施的大型運營商更加互補,是最佳拍檔。

  基于數據中心做淘寶,做電商,再基于這個平臺做延伸的信息服務,成為一個新型跨境運營商,把信息服務做成基礎業務,而作為傳統基礎業務的語音服務只是這個信息服務系統里的一個增值業務而已,這樣還避免了與國內運營商的直接競爭。未來的信息服務是基于一個無孔不入的物聯網架構,將從現在人們的讀屏時代轉變為“屏讀時代”----生活中機器/傳感器監視著人們的所有生活場景,基于電商的信息推送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核心。

  因此阿里的國際化歷險和丁丁的歷險記一樣:面臨挑戰與危機,改造自身以萬變應萬變,將是化解危機之道。面對文化融入與做新型運營商(而非數據中心運營商)。馬老師,你要怎么辦?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