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繆因知
經曆2015年P2P公司的大量跑路後,巴鐵故事依然能如此雄起,說明互聯網金融有賴於力度不亞於傳統金融業的監管。
8月初一度被誇為先進科技的“巴鐵”逐漸露出真面目。其在技術上是否有先進性,不妨允許繼續爭辯。但現代高新產業多為資本密集型,至少在早期必須通過合適的途徑對金錢大量“吸血”才可維系。
就這一點而言,即便巴鐵不是騙局,通過向多人收取理財或借貸資金來支撐未來長期產出回報高度不確定的項目,在財務架構上也可謂搖搖欲墜。而向公眾募集資金時對事實的隱瞞和歪曲,則可能招致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等法律問責風險。
據新京報調查,巴鐵由曾受行政處罰的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運營。其在多地成立項目公司後以政府-私人合作(PPP)工程的名義集資。這些項目多數與巴鐵一樣尚未立項或資金回收困難,虧損累累,卻被華贏凱來精心包裝後,通過旗下上千名理財顧問、多家網絡借貸(P2P)網站、數百家理財實體店和12%-16%的年利率,成功集資上百億元。之所以尚未出事,只是因為新債還舊債、擊鼓傳花的遊戲還沒停止。
近年來,所謂互聯網金融在傳統金融監管的罅隙間蓬勃發展,並得到了金融監管者高度容忍。
誠然,會有投資者追求高風險、高收益,願意“搏一把”,對所投項目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可以很低。但風險偏好型的投資者不等於愚蠢的或可以欺騙的投資者。融資項目可以是高風險的,甚至未必靠譜的,但合法的融資項目必須把可能的高風險或不靠譜如實披露給潛在的投資者,由其自願選擇。此外,各國一般還實施適格投資者制度,只有財富實力或理財經驗達到一定標准的客戶才有資格承擔高風險和“自願上當”。
然而這些制度藩籬在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中卻被輕易擊破。華贏凱來在兩三年間迅猛擴張出了上萬員工的規模,每月僅總部辦公樓租金就要近1000萬元,而它成功的秘訣是依靠螞蟻大軍般的理財業務員們全國的廣場公園四處尋覓老人等易騙人群,通過講述“巴西政府已簽下150輛巴鐵訂單”之類的虛假信息來誘人掏錢。
朗朗乾坤下,其間不實陳述紛至遝來,諸如有基金專投巴鐵、政府對巴鐵入股並已立項、資金用途等,限制似乎只在於想象力。而關聯企業粉飾融資平台、擔保方、借款方等多個角色,募集資金與宣稱項目的不對應、“資金池”可能形成,也觸碰了去年底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所重申的紅線。
見慣了傳統金融業中的重重管制後,互聯網金融中無拘束的萬物生長令人驚愕。經曆了2015年P2P公司的大量跑路潮後,巴鐵的故事依然能如此雄起,再次說明市場結構自身已經不足以良性淘汰,而有賴於力度不亞於傳統金融業的監管。本無金融業務資質的互聯網行業是否應被允許從容吸款,須得到徹底檢討。銀監會應對P2P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日常宣傳行為做出更多必要的檢查和監管;公安部門也可對各類理財公司按照非法集資相關規定予以規制,對具備編造子虛烏有的項目等情節、明顯無力償還者,應及早確認是否應按涉嫌集資詐騙罪予以刑事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