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迎娶江淮:李克強做媒 政策鐵框或改變
(原標題:德國大眾迎娶江淮:中國汽車業新一輪合資風潮云起?)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自“做媒”下,江淮汽車如愿與德國大眾集團取得合作。9月7日晚,距離江淮汽車緊急停牌僅僅一天后,復牌的江淮汽車對外界宣布了其與大眾汽車意欲成立合資公司的消息。在這一份至關重要的公告里,江淮汽車宣布已經于9月6日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與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合資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擬以新能源汽車產品為基礎,成立一家合資公司。
江淮汽車公告稱,雙方將力爭在備忘錄簽訂后的五個月內商定并簽署正式協議。更加細致的內容隨后拋出:雙方將分別以現金及/或其他有形或無形資產出資方式各繳納50%初始注冊資本,成立一家以新能源產品為基礎的合資公司。雙方還約定,將在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出行方案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這個消息多少有點在意料之中,而更重磅的點在于——江淮與大眾的合作模式。關于江淮與大眾的合資上,外界也一直猜測,江淮和大眾將復制騰勢模式。但從目前江淮的表態來看,后者將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騰勢技術合資公司的形式,江淮“聯姻”大眾的合資公司將實現研產銷一體化。外界對此關注的焦點在于,一旦雙方合資的事宜落到實處,與江淮聯手成立的“江淮大眾”則會成為大眾在中國合作的第三家乘用車企業。
而上述情形一旦成真,此舉是否會打破國外車企在華合資公司中不能多于兩家這一20多年不變的政策紅線,而這對于中國汽車行業以及在華投資的車企而言會有怎樣深遠的影響都是未知。事實上,在中國汽車市場大力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引導下,政策制定方對于涉及新能源汽車行業相關政策的態度十分微妙。
“江淮大眾”的謎題揭曉
江淮與大眾的牽手來自于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2015年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合肥,期間一起視察江淮乘用車生產基地,彼時陪同默克爾來華的眾多企業家中,便有大眾“尾氣門”事件曝光后的新任CEO穆勒。在江淮汽車考察期間,參觀完江淮汽車的李克強總理興致頗高。
在即將離開江淮之際,李克強總理向圍觀的江淮汽車員工說:“你們有人說希望和德國大眾合作,我今天下午便要見他們,我會給他們講這個事情。”這等于是現場答應要促進江淮和大眾汽車的合作。此后2016年“兩會”期間,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正式確認在與德國大眾進行接觸,探討合作的可能。
在9月之前,雖然大眾和江淮均有正面回應,但對合作一事均未敲定說死。而關于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合資合作項目的猜測紛紜。經濟觀察報此前也曾分析,認為江淮大眾雙方可能會在三個方面:其一,在卡車、皮卡等商用車領域展開合作;其二,大眾與江淮合作的落腳點在大眾廉價車項目,但可能性不是很大;其三,新能源汽車,具體模式將參考比亞迪和戴姆勒的“騰勢模式”。
目前,雖然合資公司的投資規模、商業模型等細節仍未對外披露,但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這一聯姻公司合體后的第一款車型將落子在純電動乘用車領域。“合資產品的首款車型將是純電動乘用車,公司預計明年一季度前可正式建立,2-3年后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未來合作范圍也有很大可能將延展到商用車。”知情人士透露。
一些分析認為,江淮汽車已經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平臺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尤其是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開發能力,無疑這是大眾最為看重的關鍵因素。但毫無疑問的是,如果缺少高層的牽線搭橋,江淮無法與在中國盛極的大眾搭上線,況且大眾目前兩個合資方分別為一汽集團和上汽集團,一個是中國第一家汽車央企,被稱之為共和國長子;另一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大眾不會輕易拋開上述兩家再在中國尋找乘用車合作伙伴。
目前,江淮汽車投資新建了15萬套電池及電機電控產能基地,除此之外,江淮汽車為了合作生產蔚來汽車合作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正在新建一個專門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工廠。而完整的配套以及與蔚來的合作所帶來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經驗也是大眾從合作角度而言十分看重的理由。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合體”后的第一款車型將落子在乘用車領域。“如果政策沒有問題的話,五個月后會簽署正式合作協議,而合資公司首款車型將是純電動乘用車,品牌和產品定位在高性價比。”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對此,作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車十分謹慎,僅表示尚無法對外確認與大眾合作的具體內容和細節,“在江淮汽車內部,知道合作項目細節的人一個手就可以數得過來。但隨著合作的不斷進展,很快就會有具體細節披露出來。”江淮汽車內部人士如是道。
大眾的再平衡難題
當然,對于愈來愈依賴中國市場的大眾集團而言,與江淮合作無疑是一次極為精明且劃算的嘗試。一方面,與江淮合資的公司將會成為中德合作的新成果,對于熟諳中國發展經驗的大眾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加分項。其次,開辟了在華新能源汽車的試驗田,專注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經驗和成果可以在集團內部之間實現共享和協同——畢竟江淮這兩年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但大眾在華也面臨著如何平衡的難題——這遠不是兩家合資公司之間車型分配的傳統老題。在9月7日與江淮簽訂合作協議之后,大眾汽車(中國)在9月8日緊急發布了一項重要聲明,稱“大眾汽車集團與其在華合資企業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的合作生產、經營,以及所有的投資計劃、產品計劃與市場投放都將按規劃正常進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而公告中一些微妙的措詞也顯示出大眾在盡力安撫上汽集團和一汽集團這兩個合資伙伴。在上述這份聲明中,大眾汽車集團表示此前宣布的未來3-4年將推出的15款在中國生產的新能源車型仍將會由現有的兩家合資企業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生產,表達了大眾對南北大眾的重視。而結合江淮與大眾簽署的合作諒解備忘錄里提及的“大眾正在制定一個布局廣泛的計劃,在未來十年,推出超過30款純電動車型”,在未來3-4年內,江淮與大眾新的合資品牌都不會對現有的大眾在華兩大合資公司產生實際影響。
“大眾汽車集團和江淮汽車將開展深入探討,最大程度上發掘雙方在現有和未來的平臺、技術及其他領域的優勢資源,盡快制定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戰略。”對與江淮的合作,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大眾集團海茲曼表示。而實際上,即便是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大眾也面臨著平衡難題。在過去合資的生涯中,上汽和一汽方面對于大眾汽車集團在華技術投放和車型資源傾斜的明爭暗斗一直沒有停止。
在2006年之前,關于南北大眾產品線上或者業務方面重疊的問題,兩家公司經常是“自相殘殺”。從2006年開始,大眾調整了在華產品布局,兩家合資公司定位調整,相殺局面才逐步減弱,但時至今日,“兄弟相爭”也是很常見。而憑空多出來的江淮與大眾新合資公司,無疑會加劇未來的平衡難題。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為了平衡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在未來即將成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中,大眾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純電動車領域,“南北大眾會更側重于插電車,更容易獲得銷量和利潤,而與江淮的合作則重點在純電動車,除了先期的乘用車車型,后續雙方的合作會向包括皮卡在內的商用車領域延伸。”接近江淮汽車管理層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上述說法的確有跡可循。早在2015年大眾和江淮最初合作考察之際,大眾全球高管和大眾中國管理層曾專們到訪江淮汽車,而此行的重頭戲便是參觀江淮旗下商用車并進行試乘試駕。而江淮汽車董事會秘書馮梁森在此前答復投資者詢問時也公開表示,江淮未來會將電動車技術延展到商用車領域,并將布局電動輕卡車型。
政策鐵框為此改變?
事實上,大眾汽車和江淮汽車合資帶來的影響遠超于兩家公司層面。“作為大眾在華的第三家合資公司,‘江淮大眾’一旦獲批,意味著中國現行的汽車產業政策將發生改變。”有汽車行業資深從業者對記者表示。
按照現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要求,同一家外商在中國可以建立兩家(含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摩托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如與中方合資伙伴聯合兼并國內其他汽車生產企業可不受兩家的限制。境外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控股另一家企業,也視為同一家外商。此前,擁有北京奔馳和福建奔馳的德國戴姆勒集團在與比亞迪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車騰勢品牌的時候,也采用技術合資方式,使用比亞迪生產資質。
而江淮與大眾的合作從目前來看,完全不同于騰勢模式。“我們可能跟他們(騰勢)的合作模式不大一樣,他們是技術合資公司,但我們雙方還是確定要成立一個研產銷一體化的全面合資公司。”對于最重要的合資公司合作模式問題,馮梁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稱。而安進在發言中表示,江淮與大眾的合資合作是“共創”模式,意味深長。這無疑在中國汽車行業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彈。
“由于雙方目前是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階段,還不能確定(大眾與江淮)會以哪種方式合資。一方面,根據我國現行的汽車產業政策,一家外資汽車企業在中國只能有兩家合資公司,大眾在華已經擁有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江淮大眾’師出無名;另一方面,二者是否會參照比亞迪戴姆勒的合資公司騰勢品牌也是未知,但二者的合作明顯比比亞迪戴姆勒要更全面和深入。”華融證券汽車分析師張揚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但在與現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相矛盾的情況下,“江淮大眾”將如何誕生仍是謎團。一位長期關注產業政策的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道,新能源汽車的特殊身份或將使大眾和江淮在上述產業政策限定范圍之外找到存在的空間,“(限制兩家合資公司)的政策當時制定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中國汽車產業,但現在很多跡象表明政策已經在逐漸放開了,包括合資股比放開的討論也很多。在經歷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后,政策層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進程在加快。”
事實上,大眾在與中國企業的合資合作上一直走在前列,最早的上海大眾(上汽大眾此前的稱謂)成立合資公司時也是吃螃蟹者。而對大眾與江淮合作事宜知情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負責審查的相關部委對于二者合作的過程是知情并支持的,“很可能最終會一路綠燈,沒有道理對于雙方后續合作中的政策障礙置之不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而一旦限制外資車企在華合資公司不得超過兩家的政策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大開綠燈,這對于外資車企而言無疑將是爆炸性的消息,中國汽車行業極有可能爆發新一輪合資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