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孫振華談公共藝術:鄉村不是拖累是新天地

2016-10-09
来源:香港商报

   公共藝術只是城裡人的藝術嗎?藝術又是如何改變鄉村?藝術評論家孫振華近日座客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圍繞「鄉村公共藝術」主題展開探討,他分享來自鄉村的案例,以藝術家的介入角度和思考方式,從中國現實出發,揭示鄉村公共藝術廣闊的發展前景。

 
  鄉村當代藝術的新可能
 
  孫振華博士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出版過《雕塑文化論》、《中國古代雕塑史》、《公共藝術時代》等十餘部著作。孫振華稱,談到公共藝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時尚都市。「然而,當代藝術和公共藝術真的只是城里人的專利嗎?」他認為,要讓當代藝術「接地氣」,須與中國問題的關聯,「中國公共藝術缺失在鄉村,今天公共藝術最有活力、最有生長性的地方恰是在鄉村。」他認為,城鄉二元對立是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獨特問題,也為今天藝術介入鄉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和渠道,「這恰恰是西方所沒有的,鄉村構成了一個真正的中國問題的原發地。針對鄉村問題的當代藝術是一種原發性的、原創性的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及公共藝術,這為我們正視自己的問題,走自己的路,創造中國當代藝術和公共藝術體系提供了資源。」
 
  美院深入鄉村探索新道路
 
  孫振華注意到近幾年越來越多藝術家走入鄉村,并將他們的藝術主場轉向鄉村。他分享了三個案例,介紹中國三所美術學院的藝術家近年來在貴州羊蹬鎮、貴州雨布魯村、甘肅石節子村所進行的鄉村實踐。
 
  貴州桐梓縣「羊磴合作社」的項目,是四川美院雕塑系一位年輕系主任帶著研究生到當地進行的鄉村藝術創作,川美師生和當地居民合夥成立了「貴州羊磴藝術合作社」,做了很多作品,至今已有3年多。
 
  甘肅天水市石節子村里進行的創作,是西安美院的項目。這個村一共18戶人家,出了一位藝術家叫靳勒。孫靳勒從西安美院畢業后,幾經周折,最終回鄉競選當村長,后在村里成立石節子美術館,每年舉行「當代藝術節」。「神奇的是,很多藝術界大腕都去過偏僻的西北村子參加這個『當代藝術節』」。此后,西安美院雕塑系開設一個課程放在石節子村里,讓學生跟農民一起生活一起藝術創作。如該校楊期坤同學用城里的「甜水」做成冰棍,送到村里,給長期喝窖藏苦水的村民品嚐,并將這個過程錄像、拍照紀錄。
 
  中央美院雕塑系進行的是在貴州興義雨部魯村里的「藝術介入鄉村」計劃。央美建築學院呂品晶在保持鄉村肌理和原風貌的基礎上,對該村進行個性改造,并讓中央美院進駐該村,讓學生們在此進行創作,如呂品晶在村里處工作的《秸稈塔》,姜嘉赫、孫博文同學和村民余燕共同創作的《盆景計劃》,都是從建設新農村、美化鄉村的角度,進行了有趣的藝術創作。
 
  孫振華指出,這些案例有從當代藝術實踐的角度,有從教學的角度出發,但都不同於過去藝術家走進鄉村的采風,「其中很多做法還在摸索階段,但無疑這些藝術實踐正在對鄉村的探索和選擇中,尋找具有原創性的中國公共藝術道路。」他說,「其實農村能夠給我們今天城市化帶來什麼,是需要被挖掘的,鄉村正在成為公共藝術一個新的增長點。鄉村中保留的傳統農耕文明也可以給今天的城市帶來思考,試圖用鄉村公共藝術的方式進入農村,或改造保護,或變成小資的地方,或成為旅游地,都有不同的出發點,重要的是立場、態度和方法,」他強調,鄉村不是藝術的拖累,它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