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20分鐘手術全程由超聲影像定位操作,氣氛十分緊張。
醫生在為謝女士做康復檢查。
治療中使用的導管和穿刺針細如發絲。
原標題:“大國工匠”名不虛傳!給杏仁大的胎心動手術
國內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在省醫成功實施
大洋網訊 媽媽肚子里的寶寶,小心臟只有杏仁大,能做“心病”治療?聽起來匪夷所思,卻真實發生了!
9月22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成功開展了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手術,39歲的謝女士腹中28周的先心病寶寶,在中外專家團隊的密切合作下,“通波仔”救右心室,免遭夭折之禍。還有10周,這個“新(心)生”寶寶就將出生。
此例“胎心術”,全球能施行的不超過10家醫院,不僅填補了我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的空白,也標志著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開創了胎兒嚴重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新的里程碑。
穿刺路徑:
孕肚→子宮壁→羊膜腔→胎兒胸壁→胎心右心室→胎心肺動脈瓣
記者面前的謝女士,全身散發著母性光輝,還有10周左右,寶寶將出生。“術后我和寶寶足足長了八九斤!”謝女士說,省醫心研所的醫生都稱贊她是“最勇敢的媽媽”,她卻認為,是他們給了她最貴重的生日禮物——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正是在她40歲生日前兩天做的。
如今想來,初知腹中二寶患有嚴重、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全家大驚失色的日子,只不過是1個多月前。
風波迭起:二胎患嚴重先心病
謝女士是一名高校教師,有一個兩歲多的兒子。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謝女士開始盼為兒子添個伴。盡管驗出身體存在輸卵管堵塞的情況,今年3月,她還是成功懷上了二胎,全家人都十分高興。
不料一波三折:21周產檢時醫生發現,胎兒患嚴重復雜先心病:右心室發育不良、三尖瓣發育不良,肺動脈嚴重狹窄至接近閉鎖!如果妊娠繼續,寶寶可能變成單心室,這幾乎就是中止懷孕的指征,多名醫生建議“放棄”。“我從未有過一刻猶豫,絕不放棄!”她被建議到省醫心研所碰碰運氣。
誓不放棄:孕媽勇試新技術
謝女士來到省醫心研所時,孕期已26周,一場心外科、產科專家會診迅速開展。
省醫心臟母胎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潘微介紹說,檢查發現,胎兒病情的元兇是肺動脈瓣膜閉鎖,血液從右心室流入肺動脈時,受阻返流沖刷右心室,導致心室肥厚、不發育,也使三尖瓣發育不良。更令人捏把汗的是,解除瓣膜閉鎖后,起碼需要4周時間宮內發育,才能幫助右心室“長回來”,時間不多了!
專家組給出治療方案——嘗試胎兒心臟介入治療:利用穿刺針,在超聲引導下,經孕婦的腹壁、子宮壁、羊膜腔、胎兒胸壁等組織結構,抵達胎右心室、胎心肺動脈瓣膜處,送入球囊并擴張,撐開肺動脈瓣,恢復右心室至肺動脈的血流。
專家坦言,這是國際最先進的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國內尚無先例,歐美也只有約200例,全球不到10間醫院敢做能做。手術本身難度非常大,26~28周的胎兒心臟只有一個甜杏仁那么大,術者一不留神或胎兒輕微一動,都可能穿破心臟,危及性命。
“我接受手術方案,爭取做國內首例,拼了!”謝女士說。
首戰失利胎心率放慢即刻暫停
手術推進駛上快車道。省醫專家與奧地利同行多次探討最安全術式,決定了孕28周“窗口期”手術,還確定術中對孕婦全麻,保證術中胎動完全停止。兩名奧地利專家也飛到廣州支援。術團隊分析了適應癥、并發癥,擬定了各種風險處置預案,大到超聲機,小到一根穿刺針,都在細致準備。
9月20日,潘微團隊監測到胎兒體位合適,胎心正面對母體腹壁,事不宜遲,決定次日實施手術。
9月21日一早,各科專家齊集,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主委、省醫院長莊建親自指揮,奧地利專家與省醫專家一起上臺。介入術全程由超聲影像定位、操作,除了顯示器,其他非必要光源系數關閉。在幽暗光線下,穿刺針步步向前,從非常狹窄的胎兒脅間隙探進,成功進入胎右心室,一點點穿過肺動脈瓣,到了最后的關鍵一步——放入球囊擴張!突然,儀器監測到胎心率放慢,胎心收縮幅度下降!手術即時中斷,即刻給藥干預,胎心恢復。“就是電閃火石間,意外發生到胎心恢復,不過10秒。”心兒科主任張智偉回憶。并不是醫生膽小——萬一胎心率持續下降,胎兒將胎死腹中!寧愿首戰失利,也要避免這個最壞的結果。幸好,超聲評估確定,胎兒狀況良好。
再戰圓滿母胎失血僅4毫升
回到病房,謝女士清醒過來。專家征求她是否愿意再嘗試手術,謝女士立刻同意,“當時只擔心專家不愿或不敢再做。”
9月22日早上復查超聲,“那天寶寶有些調皮,竟然背對著大家。沒辦法,我按醫生指示趴了一個多小時。”謝女士說,還好寶寶合作,體位最終轉過來了。
手術再次進行。有了前次經驗,穿刺針十分順利、準確地穿刺到胎兒的右心室,球囊導管穿過接近閉鎖的肺動脈瓣,開放了肺動脈瓣膜,反復擴張2次,在超聲檢測儀可清晰看到“生命之血”成功流向肺動脈。手術成功了!這一刻,不僅是謝女士孩子的新生,也打開了國內胎兒心臟介入治療史上嶄新的一頁。
手術時間只有20分鐘,全程使用1.5~1.8毫米的導管、1毫米的穿刺針,未動一刀一線,4毫米的球囊將6毫米的瓣環撐開,讓2.2~2.6毫米的血流通過,母胎出血不超過4毫升,一張紗布僅沾了星星點點。
術后第4天,謝女士恢復良好,復查胎兒心臟超聲,肺動脈瓣前向性血流存在,三尖瓣返流減輕,可以出院。隨后還需4周來讓矯治后的胎心在宮內繼續發育。預產期前,謝女士要配合專家繼續觀察胎兒發育狀況。還有10周,她將迎來這個“新(心)生”的孩子。
追問大咖:
隔著肚皮給“杏仁胎心”手術,怎么做到的?
——“胎心術”最好后續有4周宮內發育
問:為何不等生下來再做心臟介入治療?為何選擇胎兒28周實施?
——“胎心術”最好后續有4周宮內發育
原來胎心介入治療不是越早越好,省醫心臟母胎醫學科主任潘微指出,國際上200例中最小的有22周做的,最大的有32周才做。如果胎心問題嚴重會盡早,但總體而言要選擇最合適的“窗口期”。比如此例,26周到院,28周手術,萬一手術穿刺引發胎兒早產,現醫學條件下早產兒可存活了。再晚點做,右心室發育追回來就難了。
為何不等嬰兒出生后再做治療?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主委、省醫院長莊建說,此例手術指征就是右心室發育不良,如果不干預,可能出生的將是一個接近單左心室的寶寶。目前單心室出生寶寶不少,有另一心室不發育的,也有先天單腔的,出生后可干預,但一般20歲后能存活的極少,畢竟心功能受損嚴重。
因此,產前診斷單心室一般建議中止妊娠,而心室發育不良,像本例,則預留了4周宮內后續發育,治療后可發育成健康雙心室,相當于根治。
——比國際多做的胎左心室術更難
問:國際已有200多例,此次國內首例有何不同?
——比國際多做的胎左心室術更難
省醫心兒科主任張智偉直言,為了此項胎兒宮內治療,省醫團隊已經做了五六年的準備,動物試驗非常成功,全團隊磨合了一年多。做起來碰到最大的挑戰是胎兒體位定位,胎兒一直在動,第二次手術在潘微主任團隊與謝女士努力調整近2小時才獲得合適體位,實際治療時間不過20分鐘。
而與國際病例相比,這一國內首例難點還在于右心室、肺動脈瓣穿刺。張智偉說,歐美人群左心室發育不良、主動脈瓣狹塞占病例七成多,其他兩成多是右心室和肺動脈瓣問題;亞洲人群則最多見后者。后者的穿刺更難,路徑更曲折。
——胎心率變慢是極大風險,但在預期之中
問:手術一度中斷,全程中最大風險是什么?
——胎心率變慢是極大風險,但在預期之中
張智偉說,胎兒心跳本身是很快的,由于穿刺母體及胎兒的組織多,對于胎心是多重刺激,出于身體保護,胎兒啟動應激機制,胎心率變慢,這是正常的,確實也是最大的風險,危險是瞬間的事,處理不好真的就胎死腹中。兩次通過母體經胎盤給藥,成功防控風險了。治療風險還包括心包積液,穿刺會造成滲液,術中是兩次抽液的。術后有輕微的發炎等,都在控制范圍內。所以,手術雖然不動一刀,不縫一針,但技術含量極高。
——降低胎兒因先心病而被放棄的幾率
問:首例“胎心術”成功施行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降低胎兒因先心病而被放棄的幾率
莊建直言,先心病位列目前出生缺陷首位,但醫學技術的進步,正讓因先心問題導致放棄胎兒的悲劇越來越少。像本例,如果不干預,胎兒可能發展成單心室,只能放棄。
國際先心術胎兒期干預有三類:產時胎兒術、宮內介入治療、胎兒體外循環手術。前兩類省醫都在國內率先成功開展,第三類全球未有成功案例,但省醫自2004年起與世界三四家中心同時開展研究,動物實驗已經有存活案例。
“不要輕易放棄胎兒,要聽取醫生的產前診斷和診療意見。”莊建舉例說,省醫心兒專家李渝芬門診,以前1個月僅約10個胎兒發現先心問題,最近卻一天篩查到10個。胎兒不一定有病就要放棄的,去年有產時胎兒手術的病例,如今心臟完全正常,10個月大,心臟發育指標達到了1歲3個月。
莊建說,越復雜越嚴重的先心病,越可早期發現并找出病因,早期干預,父母們不要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