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服務業未能助力中國經濟改革

2016-10-20
来源:FT中文网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 Max J. Zenglein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中國領導人對國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寄予厚望,但實際上,服務業未能填補制造業低迷留下的空白。服務業接不起重擔使得中國政府推遲早該進行的結構性改革,繼續依賴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
 
  如今中國經濟面臨更為艱難的時期。出口導向的大規模生產不再像過去那樣充當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而向高附加值、創新驅動的工業增長模式的轉型只是剛剛開始。
 
  因此政府對服務業的表現寄予厚望。首先看一些事實: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達到50%。服務業增長8.3%,是唯一增速超過整體GDP增速的行業,表現強于工業和農業。
 
  消費者支出占到經濟增長的66.4%,比前一年擴大了15.5個百分點。在2016年上半年,該比例進一步擴大至73.4%。
 
  增長飆升曇花一現
 
  這聽起來就像是健康的轉型,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一幅更令人警醒的場景。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急劇上升并非是服務業突然繁榮的結果,而是其他經濟部門動能衰減造成的。與前5年相比,服務業沒有加速增長,而只是保持相對穩定,并且在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下降至7.5%。
 
  如果不是2015年上半年股市飆升直接導致金融服務業暫時性高速增長,整體服務業增長將更為疲弱。金融業在2015年錄得15.9%的創紀錄增幅,但在2016年上半年急劇下降至6.7%的水平。
 
  在2015年夏季對股市信心動搖之后,隨著投資者沖進房地產市場,下一場泡沫逐步積聚,導致房地產相關服務行業需求飆升。這種趨勢也將難以持續,因為地方政府已經在竭力抑制一二線城市的房價。
 
  此類弱點可能對服務業創造就業的能力產生極大影響。中國政府滿心希望互聯網經濟能為下崗制造業工人創造就業機會,實際上,勞動力市場迄今也依然對經濟放緩保持彈性。
 
  中國在2015年成功地創造了1310萬個就業崗位,并在2016年上半年又創造了720萬個就業機會。這與2015年新注冊成立的公司數量飆升(達到440萬家)相符,今年前8個月又有360萬家公司注冊成立,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8.9%。
 
  注冊公司數量飆升——這似乎與經濟中私人投資低迷不符——似乎是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創業號召的直接結果。但這種繁榮可能只不過是短暫的就業創造,因為初創企業從本質上來說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
 
  對就業創造的影響有限
 
  即便人們繼續對互聯網經濟保持信心,但它對經濟的影響將是有限的,因為它往往只會補充或取代現有的行業。
 
  例如,電子商務的興起加大了傳統零售行業的壓力。在傳統零售行業,勞動力需求急劇下降,盡管不如中國整體經濟中對低技能工人的需求下降得那么顯著。
 
  同樣,推動工業制造業自動化和數字化的服務業興起將會加大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但對那些無法改行成為軟件工程師的下崗鋼鐵工人沒有什么幫助。
 
  聚焦于互聯網經濟也轉移了人們對如下事實的關注,即交通運輸或金融等主要服務業依然受到政府壟斷的束縛。
 
  中國領導人受到2016年GDP至少增長6.5%的過于宏大的目標的束縛。這個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保持勞動力市場活躍的需要,以實現政府宣稱的到2020年創造5000萬就業崗位的目標。關鍵的結構性改革只有在穩定的經濟環境下才能取得重大進展。
 
  但隨著工業領域的增長動能下降,服務業低迷成為整個結構性改革的瓶頸。但就目前而言,單憑服務業不可能彌補其他經濟部門喪失的動力。
 
  在服務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領導人可能推遲結構性調整,同時繼續通過政府刺激和干預來推動增長和就業,累積更多的工業過剩產能和更多的債務,從而陷入危險的螺旋式循環。
 
  在中共迎接2021年成立100周年紀念日之前,這種做法有可能確保穩定,但它帶來了2020年之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本文作者是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分析師
 
  譯者/鄒策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