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10月27日,早晨7點半的紐約華爾街,天還沒完全亮,乞丐還窩在牆角睡覺,手拿咖啡的上班族形色匆匆。紐交所前一片熱鬧,穿著正裝、戴著湖藍色圍巾的中國人成群地在門口拍照。他們身後,是一個巨大的展示牌,上面寫著“ZTO中通快遞”。
中國民營快遞巨頭中通快遞要在此上市。此次中通快遞共發行7210萬ADS,每股發行價定在19.50美元,計劃募資14億美元。這次IPO將使中通市值超過120億美元,即約810億元人民幣。
這是繼阿裏巴巴2014年250億美元IPO之後,最大規模的中國企業赴美IPO,也有望成為今年美國最大的IPO。中國的民營快遞巨頭們,正在爭相利用各種方式,將自己推向資本市場。
件量、收入高速增長
總部位於上海的中通快遞,成立於2002年,是運營“網絡夥伴”模式的民營快遞之一。
目前,國內的快遞企業主要有兩種運營模式,一種是“直營”模式,主要是郵政特快專遞(中國郵政的附屬公司)及順豐速運運營。根據艾瑞報告的資料,以2015年的包裹量計算,郵政特快專遞和順豐速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2%及8.2%。
而中通快遞運營的“網絡夥伴”模式主要由申通快遞、圓通速遞及韻達速遞等“三通一達”采用。根據艾瑞報告的資料,以2015年的包裹量計算,中通快遞、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韻達速遞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3%、12.4%、14.7%及10.5%。
“三通一達”一般經營物流網絡並集中於外建和執行核心分揀中心及長途運輸資產的方式進行運營,同時依靠網絡夥伴來進行提件和進行最後一公裏派件,網絡夥伴也就是平常說的“加盟商”,這種模式使“三通一達”能夠迅速擴大其網絡,同時控制資本開支。
中通快遞的招股書就披露,其快遞包裹量從2011年的2.79億件,增長到2015年的29.46億件,2015年度市場占有率為14.3%,市場占有率在2011年至2015年期間翻倍。截至2016年9月30日,中通快遞的快遞包裹件量達到30.15億件,2015年度同期為19.17億件。
在件量和市場占比高速增長的同時,中通快遞的營業收入也從2014年度的3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5年度的61億元人民幣,增幅為55.9%。2016年前6個月已達到42億元人民幣,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70.8%。
根據披露的信息,中通快遞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購買土地使用權、分揀中心建造、購買分揀設備、擴張自有的大容量卡車以及包括IT信息系統投資等一般企業用途。
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通網絡擁有超過23000個收派件網點,網絡覆蓋了全國96%以上的城市和區縣,7700多個網絡合作夥伴,74個分揀中心(68個為自營),1800多條幹線運輸線路,超過3300輛幹線運輸車輛,直屬員工超過26000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市之前的2015年8月,華平就投資中通3億美元,占股6.1%,成為中通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華平董事總經理、中國區聯席總裁魏臻告訴記者,隨著國內各大民營快遞企業紛紛走向資本市場,行業進入整合升級的黃金發展階段。未來快遞企業拼的是服務質量和盈利能力,精細化經營能力至關重要。
中通快遞創始人、董事長賴梅松也表示,上市並不是中通快遞的最終目標,而是成為一家全球一流的綜合物流服務商。
民營快遞借殼成風
事實上,除了中通,包括申通、圓通、百世彙通、全峰等民營快遞巨頭也都傳出在謀劃上市的消息,大有競跑資本市場之勢。
申通快遞是率先爆出要登陸資本市場的民營快遞公司,其選擇的也是借殼上市的方式。
去年年底,艾迪西(002468.SZ)發布公告稱,擬置出全部資產、負債,置入申通快遞100%股權,作價169億元。申通快遞實際控制人陳德軍、陳小英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
今年年初,大楊創世(600233.SH)發布公告稱,實際控制人李桂蓮及第一大股東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意向重組方圓通速遞股東已就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事宜初步達成一致,各方擬共同推進大楊創世現有業務、資產、負債、人員等全部置出,並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圓通速遞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重組完成後,圓通速遞實際控制人將成為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圓通速遞將成為大楊創世的子公司。
10月20日起,“大楊創世”正式變更為“圓通速遞”,公司證券代碼“600233”不變。至此,從2016年1月16日首次披露借殼方案到登陸A股,圓通僅用時8個月,成為首家上市的國內快遞企業。
韻達速遞隨後也公布了借殼新海股份的上市方案。
原本計劃在A股IPO的順豐速運也等不及了,今年5月也重新選擇了借殼上市的方式,鼎泰新材(002352.SZ)擬以截至擬置出資產評估基准日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順豐控股全體股東持有的順豐控股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
“借殼上市的好處是上市成本低、速度快。”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記者分析,對於順豐速運來說,上市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加速國際化及擴大網絡和運力規模,對於“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來說,上市除了擴充產能,也是為了有重組的資金整合加盟商,加速完成“一體化”。
近年來,國內快遞市場一直呈爆發式增長之勢。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2014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累計業務量達到140億件,這是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百億,並躍居世界第一。一家民營快遞公司的管理層更是對記者預計,從未來市場的增長前景來看,按年複合增速30%計算,到2020年日均可達2億個包裹,“相當於如今規模的4~5倍。”
然而,盡管快遞業市場蛋糕很大,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家民營快遞公司,快件量和網絡規模差別並不是很大,誰能在市場份額中進一步拉開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錢袋”的深度,這也是民營快遞爭相盡早上市的重要原因。
“民營快遞紮堆爭相上市,與目前成本不斷上漲、企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也有關,”徐勇對記者指出,“目前,大多數民營快遞巨頭仍是以加盟模式運營,加盟商甚至快遞員都有定價權,容易引起價格戰,同時服務產品同質化,上市獲得更多資金也有利於加速收編加盟商,規范管理,提高質量和利潤率。”(陳姍姍 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