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很美好,但造車并非那么容易的事,不管賈躍亭能否渡過目前的危機,至少樂視給了進入汽車行業的 野蠻人 一個警示。”樂視停產風波發生后,從傳統汽車企業高管口里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樂視面臨的問題比他們想象的更加嚴峻。
資金、技術、人才、用戶心理的把握等等,雖然互聯企業具有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但與手機行業不同,有著2萬多個零部件的汽車產品,沒有積累是很難成功。
不過,蔚來汽車一位高管12月3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互聯網背景的企業造車,可以解決很多傳統汽車行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
舉個例子,傳統車企現在說得最多的是賣車不賺錢,售后服務才是主要的利潤來源。不過,這個觀點在一些互聯網背景的車企來看,恰恰是相反的。“售后服務市場高利潤,客戶的體驗會好嗎?”上述人士表示。
遭遇資金尷尬
樂視是互聯網背景造車的標桿,高調進入汽車行業,聲稱“互聯網+汽車”將成為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者。并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挖走大量汽車業內“大佬”,包括上汽集團前副總裁丁磊、張海亮等。
而樂視同時也引發了互聯網背景企業造車的集體熱情,與樂視一樣,包括蔚來汽車、威馬、和諧富騰等等,一批新興汽車企業,幾乎無一例外以全新模式“闖入”汽車行業,以“新能源+智能互聯+共享”的模式,打造全新的出行方式,希望以蘋果、華為顛覆諾基亞的方式,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的贏家。
然而最近在重點布局美國市場,樂視投資的初創企業、高端電動車制造商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 FF)在內華達州的項目被質疑停產。
樂視美國超級工廠被稱為全球第一座生態汽車超級工廠。該工廠一期項目投資60億元,年產能為20萬輛整車;二期計劃于一期投產后兩年內開工建設,擴產產能20萬輛整車,項目投資60億元。與園區配套的商務園則主要包括行政辦公區、配套設施建設等,投資額為20億元。
此前,有媒體報道樂視在中國的情況更不樂觀。浙江德清計劃投資200億元超級汽車工廠園區內無開工跡象;天津薊縣計劃投資400億元生態城,招商局官員稱雙方并未正式簽約。
不過,此后樂視發布通告稱,浙江莫干山項目進展順利,將于年底前開工,天津薊縣項目則在之前已經與地方政府簽署了合作意向書,相關工作還需雙方進一步商洽。
賈躍亭也在公開信中表示,樂視的確面臨資金困難,接下來公司將告別擴張燒錢模式,專注現有生態。
困難比想象的更多
賈躍亭并非不知道造車的投入,前期有一定的準備。實際上,就在去年9月份丁磊加盟樂視之時,接近樂視的人士曾向記者透露,丁磊之所以選擇樂視,很重要的原因是,與傳統車企相比,他們野心大、投入多、負擔輕,這些都是傳統車企做互聯網汽車所不具備的。
“雖然傳統汽車也在做互聯網汽車,但大多數都是投入十幾億,而這樣的規模,很難做大。”上述人士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傳統車企業,很難會為了尚且遙遠的夢想,去攪動現有的既得利益。
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傳統車企大手筆投入互聯網汽車,要影響到現有利潤;第二,互聯網汽車公司基本達成的共識是,未來汽車的運營模式必然是采用分時租賃模式共享的,這也意味著,原來人均買一輛車,共享以后,平均三四個人,甚至更多的人,僅需要一輛車。
這樣市場規模的壓縮,是傳統的車企不愿意主動去推動的。也就是說,對于汽車高管,如果不在互聯網企業去造未來的智能汽車,很可能發展受限。
“應該說樂視資金鏈緊張主要受累兩個原因:一是汽車行業的投入,大大超過樂視的預期;二是,樂視采用的融資方法,并不適用于汽車行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傳統車企高管接受采訪時表示。
互聯網汽車也是汽車,造車需要平臺,僅一個平臺的打造,沒有上百億元就不可能完成。并且,造車投入大而且時間長,如觀致汽車,七年時間投入超過150億元。而互聯網造車同樣如此,實際上,雖然計劃高調,但互聯網背景的企業,真正拿出車的并不多。今年10月份,原計劃由賈躍亭親自駕駛LeSee參加樂視舊金山發布會,但該車最終沒有出現,而是在洛杉磯運往舊金山的路上出了“車禍”。
“對于汽車企業而言,一輛量產車和一輛展臺上的概念車,所需的流程費用是完全不同的。”上述高管認為。
此外,還有資金的來源,汽車行業是長期投資,投資人更看重的是長遠利益,而不是短期行為。但樂視采取的通過上市公司融資的方式,恰恰吸引到的都是短期投資者。這意味著樂視需要不斷制造題材來吸引投資者,而當樂視一有危機,投資者也可能立馬清倉,這也是樂視資金鏈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窗口期只有三四年
“樂視并非不可能成功,如果能夠渡過資金鏈危機,仍然有成功的可能,現在妄下判斷還為時過早。”多位接受采訪的傳統車企高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不過,來自新興汽車企業的高管,則對記者表示:“我們也不想跟樂視混為一談。因為樂視的危機只是樂視自己的,并非互聯網背景企業造車的邏輯錯了。”
互聯網背景的車企,更多的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只要可以給到用戶好的體驗,無論是買車還是不買車,最終留下的,必然是用戶體驗最好的模式。
由于互聯網背景的新興企業造車,不受傳統業務影響,所以可以天馬行空,完全圍繞用戶體驗而采用全新的模式。
不過,對此,傳統車企的高管普遍則持保留態度。“車子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小批量的和大量生產的又不同,造展車容易,但真正上路,則不一樣。”
比如一輛車的動力性能可以達到跑車的速度,但也許輪胎承受不了,而這些要最終集成整合形成綜合能力,不僅需要資源更需要時間,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互聯網背景的汽車企業,大都雷聲大雨點小,雖然不乏推出展車的,但還沒有推出過量產車。
“我相信這些新興企業中不乏會有成功的,但傳統車企也在轉型。”上汽集團的一位管理層人士稱。實際上,在汽車行業,一場從大眾、通用等國際巨頭,到以上汽、一汽、廣汽等自主品牌參與其中的傳統車企集中大轉型正在進行,而傳統車企牽手互聯網車企,打造更好客戶體驗的模式,也在如火如荼展開。
“相對于互聯網背景的車企造車, 車+互聯網 的模式,更加切實可行高效率。”上述人士認為,而從目前的形勢看,傳統車企的轉型產品,將集中在三四年間爆發。這也意味著,對于這些新興企業而言,如果不能迅速將產品推向市場并取得突破,三四年的窗口期過去后,面臨的挑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