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董克平的書,很多人都覺得內容平易近人、語言「接地氣兒」。作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的飲饌紀錄遍布國內外,但他卻不肯應口「美食家」這個稱號。因為「『美食家』應該是有錢有鎔、有知識有文化,還要對吃很癡迷的人才配得上的稱呼,從這幾方面看,我是哪點也不夠格。」
記者近日專訪「老饕」董克平,細談中國餐飲與國際化。他認為,目前中國飲食文化可以說遇到了最好的時代。而對于餐飲這種在人們口舌間演變傳承的文化,中國餐飲的國際化必須走出一條與時俱進的道路。香港商報記者杜林 宋璟 戎晨

食物是文化的直接通道
「山中走獸云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董克平說,幾乎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中國菜的食材,但食材的選擇關系到菜品的品質,調料等因素同樣至關重要。「比如四川的辣椒,在四川80%濕度的環境下保存,到了北京那麼干燥的環境儲存一段時間,味道肯定有變化。」董克平說,甚至連空氣和水的變化都會產生影響。比如揚州名菜大煮干絲,到了北京就很難做出原來的味道,就在于揚州處于南方,水質軟,而北京的水硬,鈣含量高,做出來的干絲就沒有揚州的好。
在餐飲界,對于食材和調料的關系,董克平以「有味使其入,無味使其出」總結。即沒有味道的如海參等食物,要讓其他食材的味道滲入其中,而對于有味道的食材,如辣椒等,就要讓它的味道出來。但是具體怎麼用,什麼叫合適,就是一種個體的主觀感受。
對于日益興盛的各類廚藝比賽中的餐飲,董克平認為,這些藝術化的餐飲代表着一種趨勢,但不是日常生活。「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生活中直接和我們發生碰撞和聯系的東西,在這種東西下,發現它的文化內涵、創造力給我們带來的精神愉悅。不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食物的故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什麼這方水土養?怎麼養的?食物是通向文化最直接的通道。」董克平說,食物背后一定有內在的緣由,找到了,就是飲食文化。
「美食和餐飲是兩回事。」董克平說,餐飲是飽腹,而美食是精神愉悅,是有了一定修養的人,對食物進行審美的巡禮之后才能產生的東西。真正做這一行的人,還應該沉下心來,看到食物光鮮背后食材的來之不易、廚师的努力、現代科技發展對食物和口味的影響等。綜合考量起來,這是一門大學問。
中國飲食處在最好的時代
「我們有這麼悠久的歷史,但我們的歷史並不輝煌,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世界上哪個國家都是如此。」董克平解釋,因為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時間不過15萬年,如果把這15萬年看做一小時,那人類真正進入現代社會,可能就是這一個小時的最后一分鐘。「在我們剛剛過上好日子的時候,其實我們在吃這件事上並不輝煌。」董克平說,文字記載的只是文人記載的飲食方式。英國的馬爾戈尼朝拜乾隆時寫的日記中記載,當時他所見到的中國人都是面色饑黃。老舍也說過,那時候在北京,一天能吃三頓窩窩頭就是好生活了。
「我們現在是最好的時候,至少在飲食方面。」董克平說,「八項規定」之前飲食的繁榮不是真正的繁榮,吃飯不是真正的吃飯,更多的豪華餐飲、高端餐飲把吃飯當做是走關系、辦事情,甚至賄賂的一種方式,「八項規定」的實行讓吃飯這件事情回歸到吃飯本身,以菜品和服務取勝的餐廳依然能夠受到市場的歡迎。
改革開放近40年,社會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亦出現飲食階層的划分。董克平認為,飲食階層的划分是由市場決定的。同時,只有高端餐飲的存在,才能對飲食文化的發展、繼承和豐富作出有益的貢獻。
中餐國際化要與時俱進
「傳統一定是活的。」「人還是應該活在煙火氣里。」董克平說,有原住民居住的古鎮生活氣息特別濃,游客能感覺到其中折射出的歷史信息。而那些已經被高度商業化的古鎮雖然賞心悅目,但游客難以感受到其中由歷史沉澱出來的包容感。「我的好朋友、《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粥飯近而傳奇遠」,就是這個道理。平日一日三餐才是我們最親近的東西。味道的傳承更多應該是我們大眾、民間在舌尖上流淌的東西。《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食材是最普遍的,傾注了制作人的情感和心情在里面。」
談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別,董克平說,所謂「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的論調,其實在最早我們對食物的處理方法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小麥從在土耳其被發現、馴化成為人們主要的糧食作物開始,向西遇到了火,成為燒、烤的東西,如面包,包括中亞的囊。向東遇到了水就成為如饅頭、餃子、粥之類蒸煮的東西,這就是中西在飲食上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店越開越多的時候,對美食的品質肯定是一種傷害。」董克平說,國外的米其林餐廳最多也不過百十個座位,只有這種餐廳才有可能對食物精耕細作。他認為,未來中國餐飲有幾種趨勢,一種是連鎖餐飲,一種是青年人喜歡的潮流、時尚型餐飲,還有一種就是小而美的:店面不大、一位好廚师、食物價格較貴,服務、環境、氛圍、出品都精益求精。
「中餐的國際化一定要與時俱進,因為文化是活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地演變、傳承。尤其在吃的方面,在人們的口舌之間變化,更是一種活的文化。」
董克平強調「創新不忘本」。因為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富足、烹飪理念、烹飪工具的變化和食材的豐富,人們的口味在變。舉例來說,川菜以麻辣著稱,但辣椒進入中國不過400來年,四川廣泛種植辣椒是在道光年間,也就是1840年前后,廣泛應用更要往后再推幾十年。
「哪兒是傳統哪兒是對?一定是利用當今的形勢,利用現代的烹飪工具和各種食材,做出讓當代人喜歡的食物,這就是對的。」董克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