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老饕」董克平:中国饮食遇上最好时代

2016-12-12
来源:香港商报

  读董克平的书,很多人都觉得内容平易近人、语言「接地气儿」。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的饮馔纪录遍布国内外,但他却不肯应口「美食家」这个称号。因为「『美食家』应该是有钱有镕、有知识有文化,还要对吃很痴迷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从这几方面看,我是哪点也不够格。」

 
  记者近日专访「老饕」董克平,细谈中国餐饮与国际化。他认为,目前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遇到了最好的时代。而对于餐饮这种在人们口舌间演变传承的文化,中国餐饮的国际化必须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香港商报记者杜林 宋璟 戎晨
 
 
  食物是文化的直接通道
 
  「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董克平说,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中国菜的食材,但食材的选择关系到菜品的品质,调料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比如四川的辣椒,在四川80%湿度的环境下保存,到了北京那么干燥的环境储存一段时间,味道肯定有变化。」董克平说,甚至连空气和水的变化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扬州名菜大煮干丝,到了北京就很难做出原来的味道,就在于扬州处于南方,水质软,而北京的水硬,钙含量高,做出来的干丝就没有扬州的好。
 
  在餐饮界,对于食材和调料的关系,董克平以「有味使其入,无味使其出」总结。即没有味道的如海参等食物,要让其他食材的味道渗入其中,而对于有味道的食材,如辣椒等,就要让它的味道出来。但是具体怎么用,什么叫合适,就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
 
  对于日益兴盛的各类厨艺比赛中的餐饮,董克平认为,这些艺术化的餐饮代表着一种趋势,但不是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生活中直接和我们发生碰撞和联系的东西,在这种东西下,发现它的文化内涵、创造力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不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食物的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这方水土养?怎么养的?食物是通向文化最直接的通道。」董克平说,食物背后一定有内在的缘由,找到了,就是饮食文化。
 
  「美食和餐饮是两回事。」董克平说,餐饮是饱腹,而美食是精神愉悦,是有了一定修养的人,对食物进行审美的巡礼之后才能产生的东西。真正做这一行的人,还应该沉下心来,看到食物光鲜背后食材的来之不易、厨师的努力、现代科技发展对食物和口味的影响等。综合考量起来,这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饮食处在最好的时代
 
  「我们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但我们的历史并不辉煌,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是如此。」董克平解释,因为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时间不过15万年,如果把这15万年看做一小时,那人类真正进入现代社会,可能就是这一个小时的最后一分钟。「在我们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吃这件事上并不辉煌。」董克平说,文字记载的只是文人记载的饮食方式。英国的马尔戈尼朝拜乾隆时写的日记中记载,当时他所见到的中国人都是面色饥黄。老舍也说过,那时候在北京,一天能吃三顿窝窝头就是好生活了。
 
  「我们现在是最好的时候,至少在饮食方面。」董克平说,「八项规定」之前饮食的繁荣不是真正的繁荣,吃饭不是真正的吃饭,更多的豪华餐饮、高端餐饮把吃饭当做是走关系、办事情,甚至贿赂的一种方式,「八项规定」的实行让吃饭这件事情回归到吃饭本身,以菜品和服务取胜的餐厅依然能够受到市场的欢迎。
 
  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亦出现饮食阶层的划分。董克平认为,饮食阶层的划分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只有高端餐饮的存在,才能对饮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丰富作出有益的贡献。
 
  中餐国际化要与时俱进
 
  「传统一定是活的。」「人还是应该活在烟火气里。」董克平说,有原住民居住的古镇生活气息特别浓,游客能感觉到其中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而那些已经被高度商业化的古镇虽然赏心悦目,但游客难以感受到其中由历史沉淀出来的包容感。「我的好朋友、《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粥饭近而传奇远」,就是这个道理。平日一日三餐才是我们最亲近的东西。味道的传承更多应该是我们大众、民间在舌尖上流淌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食材是最普遍的,倾注了制作人的情感和心情在里面。」
 
  谈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董克平说,所谓「中西文化水火不相容」的论调,其实在最早我们对食物的处理方法上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小麦从在土耳其被发现、驯化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开始,向西遇到了火,成为烧、烤的东西,如面包,包括中亚的囊。向东遇到了水就成为如馒头、饺子、粥之类蒸煮的东西,这就是中西在饮食上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店越开越多的时候,对美食的品质肯定是一种伤害。」董克平说,国外的米其林餐厅最多也不过百十个座位,只有这种餐厅才有可能对食物精耕细作。他认为,未来中国餐饮有几种趋势,一种是连锁餐饮,一种是青年人喜欢的潮流、时尚型餐饮,还有一种就是小而美的:店面不大、一位好厨师、食物价格较贵,服务、环境、氛围、出品都精益求精。
 
  「中餐的国际化一定要与时俱进,因为文化是活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地演变、传承。尤其在吃的方面,在人们的口舌之间变化,更是一种活的文化。」
 
  董克平强调「创新不忘本」。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富足、烹饪理念、烹饪工具的变化和食材的丰富,人们的口味在变。举例来说,川菜以麻辣著称,但辣椒进入中国不过400来年,四川广泛种植辣椒是在道光年间,也就是1840年前后,广泛应用更要往后再推几十年。
 
  「哪儿是传统哪儿是对?一定是利用当今的形势,利用现代的烹饪工具和各种食材,做出让当代人喜欢的食物,这就是对的。」董克平说。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