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張獻忠為何有大量白銀沉於江口

2016-12-19
来源:人民网

    晚明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政治腐敗,皇族勳戚、貪官汙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權,大肆搜刮和積聚巨額的白銀財富。皇室、勳戚和官僚豪紳的私有土地——皇莊和莊田急劇膨脹,“莊田侵奪民業,與國相終”。藩王宗室的祿米和賜予的莊田,大多通過加派賦稅來實現,莊田遍布地區成為社會矛盾突出的地區。追蹤張獻忠白銀的來源,他建立政權,軍餉等費用取之於沒收官府、宗室和官紳所得,打擊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條重要線索。  

 

  張獻忠資料圖

  2015年底以來,多家報刊以四川江口考古新發現為題,對張獻忠江口鎮沉銀作了大規模報道,進一步坐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事件,掀起了探索沉銀之謎的又一波熱潮。以新材料研究新問題是重要學術取向,問題是張獻忠為什么會有大量白銀沉於江口?江口沉銀是一個表象,值得追尋的是那背後關乎張獻忠成敗的曆史真相。

  白銀貨幣是一把雙刃劍,加速了明朝政治腐敗、土地集中和賦稅加派的進程,激化了社會矛盾

  2005年江口古鎮岷江河道出土明代銀錠,其形制與塹刻銘文都表明是崇禎時期征解的稅銀。江口所沉的這些稅銀,有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學界論及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有明朝政治腐敗、土地集中、賦稅加派、災荒頻發等等,但是迄今鮮少關注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問題。追尋曆史,白銀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即貨幣化,是在明代。大規模使用白銀,是明代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發展到晚明,白銀作為主要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白銀貨幣不僅是財富的象征,而且成為政權賴以存在的基礎。

  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自14世紀末開始,隨著民間用銀、官方賦役折銀,白銀貨幣極大地擴展,15世紀末白銀貨幣化在社會內部的膨脹,促使出現了海外貿易熱潮,使得貨幣和財產進一步活躍了起來,喚起了人們新的更大的白銀貨幣需求。嘉靖年間,白銀在社會流通領域中已經占據主幣的地位。此時,一方面出現了國家財政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社會上從皇族到小民都有對於白銀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會的商業性行為,正說明了無論從國計還是從民生都存在著對白銀的大量需求。16世紀全球化開端,這種中國社會內部產生的巨大需求形成與全球的互動,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我們切不能忘記,此前伴隨白銀貨幣化過程的,是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從折銀到征銀,這是明朝賦役改革有別於曆朝曆代的根本特征。發展到張居正改革,核心是財政改革,改革存留於世的兩部重要文獻《萬曆會計錄》和《清丈條例》,證明了白銀貨幣成為國家財政體系主體的趨向,表明中國古代兩千年以實物和力役為主的國家財政體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的財政體系轉型,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

  在中外變革的曆史大背景下,明代中國國家轉型開端,貨幣經濟化急速發展。白銀貨幣成為一把雙刃劍,無疑加速了明朝政治腐敗、土地集中和賦稅加派的愈演愈烈,更激化了社會矛盾沖突的升級。白銀貨幣成為社會財富的集中代表,無形中使貪汙更為便利,太監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12057800兩,白銀259583600兩。明後期財政貨幣化,賦役貨幣化,軍餉貨幣化,到處都要銀子。白銀對於王朝存亡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顯現,而明末農民戰爭是對聚斂白銀財富的明朝腐敗政治的蕩滌。

  張獻忠建立政權,軍餉等費用取之於沒收官府、宗室和官紳所得,打擊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條重要線索

  江口沉銀的大量白銀源於何處?從已發現銀錠銘文可知,江口銀錠實物是大西軍轉戰湖廣、四川等地獲取的。晚明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政治腐敗,皇族勳戚、貪官汙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權,大肆搜刮和積聚巨額的白銀財富。皇室、勳戚和官僚豪紳的私有土地——皇莊和莊田急劇膨脹,“莊田侵奪民業,與國相終”。明宗室的人數大約以30年翻一番的幾何級數增加,明後期數以萬計的龍子龍孫的祿米,成為國家財政和地方開支的嚴重問題。藩王宗室的祿米和賜予的莊田,大多通過加派賦稅來實現,莊田遍布地區成為社會矛盾突出的地區。追蹤張獻忠白銀的來源,他建立政權,軍餉等費用取之於沒收官府、宗室和官紳所得,打擊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條重要線索。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