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幼园报名费揭港阶级文化

2016-12-26
来源:香港商报

  李明生

  自由市场下,私营幼稚园收取报名费,部分国际幼稚园更索价逾千元,无疑是宗你情我愿的商业买卖。然而,这现象亦揭示了本港教育制度以至社会整体的阶级文化,社会各界必须正视。非正常交易莫推广

  首先,逾千或数千元的报名费,实非一个正常交易,而更似一场赌博。

  何出此言?所谓交易,就是付出金钱之后,可以换来商品或服务。不过,家长掏出了报名费,到底换来什么?只是一个面试或入学的机会,最终能否成功享用服务,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故本质上说,这跟其他入场费、会籍费之类大不相同。至於赌博,正正就是押注不可预知的希望,性质无疑类同这种报名费。更可怖的是,赌博往往有概率可计,但成功入读幼稚园的机率呢?究竟是几分之几?透明度则恐更低,家长在付钞前都未必知悉。

  如果认为报名费并无不可,不妨来个推而广之:想像一下,诸如小学、中学、大学等,都一律索取高昂报名费,又是否合情合理?不难想像,这肯定有价有市,索费且怕比幼稚园更高。进一步言,除了就学方面,倘若就业市场亦引入报名费,见工面试之前必先付钞,包括应聘私营大型机构,以至投考纪律部队、AO或EO等公务员,大家又会否觉得匪夷所思?幼稚园索取天价报名费,情况其实大同小异。

  此所以,教育局规定了报名费上限只能40元,以确保这是纯粹手续费的性质,避免沦为牟取暴利的名目。

  贵贱阶级成收生条件

  天价报名费固然不合情理,惟更重要的是,一个理想的教育制度,不应以阶级贵贱作为收生先决条件,反过来,乃应争取打破任何金钱竖起的门槛。

  子曰:「有教无类」,就是反对惟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阶级枷锁。美国总统奥巴马的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后法案)教育改革,姑勿论实际成效如何,背后理念也绝对值得支持。

  当然,在香港,教育已极为普及。强制入学令(或免费教育)已增至12年涵盖中小学阶段,亦有幼稚园学券,并正研究免费幼稚园教育,大学方面则有俗称grant / loan的资助贷款计划。在绝大多数幼稚园报名费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少数国际幼稚园索取天价,某程度上并不影响普遍港生的就学机会。

  不过,毫无疑问,天价报名费的现象仍充分反映,香港阶级观念其实非常严重。部分幼稚园的收生準则,竟然不以学生能力为依归,而是必先通过财力测试,非富贵阶级均被拒诸门外,这跟封建社会有何分别?

  即使不谈理想,务实地说,最新PISA研究报告便發现,当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愈趋平等时,平均水平也愈见优秀。纵然,PISA肯定了香港教育平等程度非常之高(详见《PISA对港的启示》,2016年12月12日《香港商报》A2),但社会各界仍须警惕上述阶级门第风气持续蔓延。

  斗能力而非斗财力

  有人或会问:香港的小学、中学,以至大学,又有否上述问题?答案是:有。虽然,目前来说,严重程度仍跟幼稚园相去甚远,至少没有高低相差逾90倍的报名费,中小学的统一派位以及大学联招制度,亦确保能力而非财力才是收生入学的先决条件;然而,展望将来,实不排除会逐步提高阶级门槛。

  例如,大量报读兴趣班的风潮,某程度上就是一种阶级门槛,所展现的,除了学生书本以外的才能,同时亦折射出家长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所涉「兴趣」愈来愈偏门、愈来愈昂贵,由钢琴到竖琴以至各式大小提琴等,相关学费及器材支出无疑是个财力宣示;学校以此作为统一派位以外的自行收生标準,并且鼓动了相关风潮不断滚大,实是万万不该。另外,许多家长反映,学校面试非单考核学生,更加考核家长,也是矮化了学生为本的收生準则。

  有谓学校乃社会缩影。事实上,教育方面的阶级化,也反映香港整体的阶级化。不必讳言,随着香港经济趋於成熟,社会流动性已愈来愈小,更见愈来愈多富二代凭藉阶级优势奠定地位。教育上,诚应争取儒家的「有教无类」;社会上,则应争取墨家的「尚贤」;两者均应破除阶级限制,做到机会均等。

  赢在起跑线不应保证赢到底

  「赢在起跑线」,其实未尝不可,只要所谓的「赢」,乃指学生进入名牌学校后,整体能力因此不断提升,而非指学生进入阶级较高的学府后,往后便保证维持较高阶级最终一赢到底。毕竟,只要一个社会流动性够大,「赢在起跑线」便不等於「赢在终点时」。否则的话,毫无疑问,这是香港教育的悲哀,也是香港社会的悲哀。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