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全面審視港財經政策

2016-12-22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其參選行政長官的政綱中突出經濟議題,符合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香港全局發展實際。尤其,她闡述了關於《基本法》第107條的理解,批評特區政府多年來所貫徹的財政政策,為進一步解決深層次房屋問題和經濟問題,指出了一個重要視角。

  不應不舍得花錢

  《基本法》第107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案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葉劉淑儀認為,《基本法》該條文關於「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的規定,「可能被錯誤理解及運用」,「力求」不等於特區政府財政不能夠在短期出現赤字或借貸。她批評,特區政府財政「過度保守及缺乏靈活性」,沒有在經濟低迷時采取財政手段以刺激經濟增長;除了推出大規模基建項目外,未在其他經濟發展範疇作長遠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以解決深層次社會問題。葉劉淑儀的觀點,是值得特區現屆政府和下屆政府重視的。

  毋庸諱言,盡管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有關負責官員近幾年已不再堅持「積極不幹預主義」的說法,但在施政實踐中仍然奉傳統審慎理財原則為圭臬。過去9年,財政盈餘的決算數字遠大於預算數字,便是印證。

  即使如此,現屆政府委任的一個專家小組關於香港財政狀況中長期預測的研究結論卻是,香港終將出現結構性財政赤字。面對如斯前景,政府的應有態度不應該是更不舍得花錢,恰恰相反,應當是動用現有財政儲備,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和經濟政策,盡快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力爭重建持續中速穩定增長軌道。

  以盡量省錢來推遲結構性財政赤字到來,抑或以積極財政政策和經濟政策來應對終將發生的結構性財政赤字?不只是兩種施政觀點和作風之爭,而且是真愛香港、真為香港居民福祉之試金石。沿襲上世紀70年代形成的「積極不幹預主義」而不知或不願與時俱進,是不作為的表現,人們有理由懷疑或質疑有關人士的動機和目的。

  應推動經濟轉型

  環視全球,財政赤字是所有國家或地區財政的常態,符合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正確的觀點和做法是控制財政赤字的增速和規模以限制政府負債總額。如果以推遲香港發生結構性財政赤字的時間來限制財政開支,那麼,香港不僅無法實現向知識經濟轉型,而且,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對立惡化等社會矛盾將迅速爆破!過於保守的財政政策使政府無法推行經濟政策,政府不采取經濟政策以推動經濟轉型,香港必定徘徊不前。因為,向知識經濟轉型需要研究和開發,研究和開發需要巨額資金,但是,香港絕大多數企業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研究和開發所必須的資金。

  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近出版的《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2015年版),本地研發開支相對於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從2007年的0.75%降至2011年的0.72%,2012年和2013年徘徊於0.73%。工商機構的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6年的0.42%降至2013年的0.33%。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2003年至2008年踱步於0.02%,2009年至2013年停留於0.03%。工商機構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總研發開支比重,從2007年的48.8%降至2011年的44.4%,2012年和2013年徘徊於44.9%。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佔本地總研發開支比重,從2010的4.5%降至2013年的3.9%。以整體創新活動而言,曾進行創新活動的工商機構的百分比,從2003年的45.6%降至2013年的9.6%。

  企業普遍缺乏資金實力從事研究和開發,政府有錢卻不願意增加對研究和開發的投入。無怪乎知識產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27.2%降至2011年的24.2%,2013年雖回升至25.0%,但仍低於2007年。

  面對香港向知識經濟轉型的嚴峻現實,必須問一個需要深究的問題:為何特區歷屆政府財政政策一貫保守以致無經濟政策可言?第三屆政府雖然提出除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外,香港需發展六大新興產業,但是,至今,缺乏相應的經濟政策。沒有人事更新,舊思想舊作風是揮之不去的。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