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同把河套地區打造成港深創新科技園。河套的發展有助將香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深圳科技創新產業優勢相結合,為兩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快香港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在回歸踏入20年之際,河套發展大大振奮了港人對前景的信心。
創科發展重中之重
回歸前,因治理深圳河,將靠近落馬洲的河段「裁彎取直」,導致原屬於深圳的河套地區,變成位於深圳河以南,落入香港範圍,國務院在1997年香港回歸日頒令,規定「業權歸深圳,管理權屬香港」。
2007年,時任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計劃與深圳共同開發河套地區,并列為香港十大基建項目之一。當時特區政府表明,河套地區發展以高等教育為主,輔以高新科技研發及文化創意產業,冀望推動華南地區發展及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競爭力。
可惜的是,河套發展一直以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河套地區土地镕置至今近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去年5月訪港,與港府高官閉門會面時,已表明香港經濟優勢下降,必須找出路,而創科就是香港經濟新增長點。值得指出的是,張德江訪港時,唯一的參觀活動,就是到訪大埔的科學園,顯然,香港要在創科上取得突破,河套將是重中之重。
事實上,河套地區的重要性,并非簡單地提供土地,而是可以成為類似於美國「矽谷」、「大灣區經濟」的發展模式,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高新科技產業基地。深圳近年在創科上發展迅速,而香港亦擁有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以及完備的法律和專業服務,港深在創科上的合作,可以達致優勢互補,大有可為。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排除萬難成立了創科局,在推動創科產業發展方面邁出重要一步,而河套區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突破口。
不要再拖20年
過去,河套發展的一個難點,在於業權問題不易解決。現在,河套最終由「業權歸深圳,管理權屬香港」,變成無論業權還是管理權皆由港方擁有,河套區并將沿用香港特區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雖然港深雙方會成立聯合專責小組,就科技園發展「提供意見」,但負責建設和營運的香港科技園附屬公司,其董事會將由港方委任,話事權仍在港方。即是說,河套發展的最大障礙已經清除,項目理當盡早上馬。然而,在目前高度政治化的氣候下,任何有關兩地融合的建議,都容易引起社會上的情緒化反應。故宮博物館向港無私借出珍寶,都尚且被一些人作陰謀論解讀,龐大的河套發展項目,亦難免遭遇種種捕風捉影的指控,例如什麼「內地蠶食香港」、「拿香港人錢向內地獻媚」,甚至連深圳的「讓利」亦被指背后有陰謀云云。
對於河套發展,特區政府應該做好諮詢工作,讓不同業界的代表都可以參與河套規劃,盡量集思廣益,釋除疑慮。但同時,也要避免因為政爭而阻礙河套發展。對河套發展有建議、有問題,大可以心平氣和提出來,但如果將事件政治化,加上種種捕風捉影的政治聯想,肆意將計劃抹黑,最終只會令河套在政爭中一事無成,寸步難行,受害的只會是香港。河套已經荒廢了20年,難道還要再拖20年才甘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