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全力開發港深創科園

2017-01-10
来源:香港商報

  凌昆

  香港及深圳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還確認了該區土地業權自1997年7月1日屬於香港。此舉乃港深合作及本港長遠發展的重大突破,對「一國兩制」的實踐亦將有深遠意義。然而這也給本港帶來了重大責任,如何做好園區的開發工作使能及早和最大程度地發揮效益,已成了緊迫的政策課題。

  對港意義大於深

  河套地區開建的港深創科園面積達87公頃,乃本港科學園的4倍,故是一筆重要而巨大的土地資源。更重要者是兩個特點:一、業權歸港府,免除兩地及各方爭奪利益的博弈,特別是對照本港收地之難,這個業權歸屬確認的效益及重要性不言而喻。二、地處重要戰略位置,恰好坐落於深港邊界上,十分方便兩市合作共建。何况旁邊就是落馬洲皇崗口岸,兩地間及與港深其他地區的交通便利。

  回顧河套歷史卻又難免令人唏噓,土地本已早在1997年由國務院劃歸香港,但到了回歸20年時才能確認業權及開發計劃,期間土地一直在曬太陽,所損失的機會成本已無法挽回。另方面這又令人倍覺此次合作行動的珍貴,遲來好過不來。同時更應感謝中央扶助香港發展之心,若非中央出面擺平,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成果。正因此,香港更應誠惶誠恐努力籌劃開發事宜,切勿辜負中央的美意及苦心。當然,也要十分珍惜深圳方面的合作意願。

  客觀地看,園區建設固有利港深兩地,但對香港的意義遠大於深圳。深圳已初步建成全國及世界級創科中心,沒有河套園區照樣可持續快速發展,但香港的創科事業遠遠未成氣候,特別需要園區來作突破,并借助深圳拉動之力來跟上去。過去深圳起步發展之時,得到香港的拉動及支持乃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現在有機會回饋反過來拉香港一把,但也須香港自身努力,否則爛泥扶不上壁。

  設法克服困難

  總之,香港必須十分重視推動河套園區的開發,故要認真研究相關事項,特別是要充分估計及全力應對困難,設法克服。不幸地,只稍作初步分析,便可列出幾項重要難題,各方務求及早探索對策。

  首先是本港大型建設問題多。決策及建設周期長已是傳統老問題,近年還加上政治阻力的新問題,如立會撥款的拖延等,令周期更長。且看幾年前已提出的機場三跑計劃現在怎樣?此外,香港建設還出現了超時超支的「雙超」新疾,令園區建設前景再添陰影。有說見到園區首座建築落成應在7年之后,要園區初見形態諒必10年有多。但這段時期正是世界科技急速發展之時,也是中國「雙創」及「一帶一路」等重大國策全面推行的關鍵時刻,河套園區豈不是白白錯過?因此建議采用BOT形式讓內地承包開發任務,爭取3年初見成效,5年初具規模,并邊建邊用,及早發揮效益。

  其次是計劃問題。園區面積大且是從頭開建,正好有利通過規劃為其發展描繪最有效最大收益的美麗圖景。故要有全盤構思,并定下重點創科領域,引入重點機構,布置重點項目,和在此基礎上確立園區的設計及人才、資金的引進。但不幸地,香港在這方面并無經驗,故也應借助經驗豐富的內地機構,通過設立港深規劃架構來充分利用深圳及內地的創科規劃能力。當然,園區建設周期長也帶來困難:如何預計5年后的創科需要而先作配合?若非如此,建成時變了古董,只能服務於昨日的創科。此外,還要重視協調目前香港已有的創科體系,包括大學、科學院、生產力促進局、外國科研機構及國家布置的實驗室等,必須避免各自為政、重复建設,而要爭取協調效應及群眾效應(clustering)等正面互動。

  最后是配套問題。園區側重創科而不設住宅,服務性商業亦只保留必要者,因此在周邊布置相應設施至為必要。但這又再碰上香港的老大難問題,橫洲發展受阻的慘狀實不忍卒睹。相反,深圳那邊早已磨刀霍霍,正在籌劃毗鄰園區的大福田片區開發作為配套,看來園區今后要服務只能北望了。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