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特區政府即將公布自願醫療保險計劃。據媒體披露,既沒有「必定承保」和「高風險池」,也沒有「承保已有疾病」。從第三屆政府開始,自願醫保計劃先后進行兩輪公眾諮詢,費時9年,竟然如此結果。
醫改問題越積越深
香港醫療改革可追溯至1993年7月14日港英當局發表有關諮詢文件,提出以「成本挂恥」和「能者自付」為原則,改革香港公共醫療的若干方案。政府財政已難以維持公共醫療制度,需要或者提高公共醫療服務收費(與成本挂恥),或者讓公共醫療僅為一部分收入水平較低的市民服務(能者自付)。有關方案招致香港輿論普遍反對。因為,「與成本挂恥」在當時持續高通脹條件下意味着公共醫療服務收費不斷加價;「能者自付」使相當一部分市民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公共醫療的廉價服務。「利益剛性」原則即利益增加易而削減難,將反對聲音匯聚一起,令港英政府卻步,也使問題越積越深。
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專門談及「醫療體系檢討」。1998年12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顧問完成香港首份本地醫護服務帳目,并就改革香港醫療融資制度和醫療服務制度提出建議。該顧問報告於1999年4月12日正式公布,內容涉及香港整個醫療體系,重點是減輕公共醫療財政負擔。報告就改善香港公共醫療融資制度提出4個方案:一,提高公立醫院收費。二,政府設立醫療服務開支上限。三,設立強制性供款的護老儲蓄戶口和聯合保健計劃。四,建立競爭性一體化醫療護理。融資方式基本跟方案三相同,但將預防、基層護理、門診、住院及康復護理等醫療服務一體化;醫院管理局重組為12至18個地區性醫療一體化系統,由公立醫院與普通科和專科私家醫生訂定合同,共同提供預防、基層護理、門診、住院以及康復護理等醫療服務;私家醫院和聯營的醫生也可自組一體化服務系統。報告認為在長期香港最適合這一方案,但涉及重大改革,故建議先試行方案三,再逐步進展至方案四。
該顧問報告招致香港社會廣泛不滿。私家醫生和私家醫院反駁報告指責香港私營醫療服務收費偏高而質素參差。商界批評聯合保健計劃加重營商成本。政治團體主張仍由稅收承擔大部分公共醫療開支。第一屆政府不得不放弃全面改革香港醫療體系的宏圖,擬於2001年開始先改革公立醫院收費模式,長遠改革目標仿效新加坡設立個人醫療儲蓄戶口以解決醫療融資問題。
由於香港政治矛盾惡化,第一屆政府想做的事被迫延宕。第三屆政府從2008年3月至6月和2011年10月至2011年1月先后就建立自願醫療保健計劃進行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公眾諮詢。
現屆政府於2014年公布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就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制訂12項必須符合的「最低要求」,包括「必定承保」和「終身續保」。鑒於來自保險業界的阻力,以及擔憂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阻撓,政府先擱置成立「高風險池」,放弃運用公帑為病人的保費「封頂」,使「必定承保」和「終身續保」均被取消。但是,最終方案把「承保已有疾病」也放弃。於是,2014年自願醫保計劃諮詢文件所針對的香港醫療保險市場的三大不足——拒絕承保,承保範圍不包括投保之前已有病症,不保證續保——無一得以解決。
宜向「高風險池」注資
問題癥結何在?政府缺乏擔當。設立自願醫保計劃是吸引中產人士轉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輕公營醫療體系壓力。政府原擬動用公帑數十億港元成立「高風險池」,幫助慢性病患者以合理價錢購買醫保。隨着「高風險池」難產,新方案不再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承保已有病症,改為提供「彈性選擇」:投保人要麼選擇不包含已有病症的保單,減少保費開支,要麼接受保險公司開出的承保價錢,支付高昂費用,政府不會為保費封頂。其實,只要政府願意增加財政向「高風險池」注資金額,不難爭取立法會反對派議員支持,而且,容易說服保險公司予以配合以實現2014年自願醫保計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