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自愿医保须政府担当

2017-01-12
来源:香港商报

  周八骏

  特区政府即将公布自愿医疗保险计划。据媒体披露,既没有「必定承保」和「高风险池」,也没有「承保已有疾病」。从第三届政府开始,自愿医保计划先后进行两轮公众谘询,费时9年,竟然如此结果。

  医改问题越积越深

  香港医疗改革可追溯至1993年7月14日港英当局發表有关谘询文件,提出以「成本挂耻」和「能者自付」为原则,改革香港公共医疗的若干方案。政府财政已难以维持公共医疗制度,需要或者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收费(与成本挂耻),或者让公共医疗仅为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市民服务(能者自付)。有关方案招致香港舆论普遍反对。因为,「与成本挂耻」在当时持续高通胀条件下意味着公共医疗服务收费不断加价;「能者自付」使相当一部分市民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公共医疗的廉价服务。「利益刚性」原则即利益增加易而削减难,将反对声音汇聚一起,令港英政府却步,也使问题越积越深。

  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第一份施政报告中专门谈及「医疗体系检讨」。1998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顾问完成香港首份本地医护服务帳目,并就改革香港医疗融资制度和医疗服务制度提出建议。该顾问报告於1999年4月12日正式公布,内容涉及香港整个医疗体系,重点是减轻公共医疗财政负担。报告就改善香港公共医疗融资制度提出4个方案:一,提高公立医院收费。二,政府设立医疗服务开支上限。三,设立强制性供款的护老储蓄户口和联合保健计划。四,建立竞争性一体化医疗护理。融资方式基本跟方案三相同,但将预防、基层护理、门诊、住院及康復护理等医疗服务一体化;医院管理局重组为12至18个地区性医疗一体化系统,由公立医院与普通科和专科私家医生订定合同,共同提供预防、基层护理、门诊、住院以及康復护理等医疗服务;私家医院和联营的医生也可自组一体化服务系统。报告认为在长期香港最适合这一方案,但涉及重大改革,故建议先试行方案三,再逐步进展至方案四。

  该顾问报告招致香港社会广泛不满。私家医生和私家医院反驳报告指责香港私营医疗服务收费偏高而质素参差。商界批评联合保健计划加重营商成本。政治团体主张仍由税收承担大部分公共医疗开支。第一届政府不得不放弃全面改革香港医疗体系的宏图,拟於2001年开始先改革公立医院收费模式,长远改革目标仿效新加坡设立个人医疗储蓄户口以解决医疗融资问题。

  由於香港政治矛盾恶化,第一届政府想做的事被迫延宕。第三届政府从2008年3月至6月和2011年10月至2011年1月先后就建立自愿医疗保健计划进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公众谘询。

  现届政府於2014年公布自愿医保计划谘询文件,就自愿医保「标準计划」制订12项必须符合的「最低要求」,包括「必定承保」和「终身续保」。鉴於来自保险业界的阻力,以及担忧立法会反对派议员阻挠,政府先搁置成立「高风险池」,放弃运用公帑为病人的保费「封顶」,使「必定承保」和「终身续保」均被取消。但是,最终方案把「承保已有疾病」也放弃。於是,2014年自愿医保计划谘询文件所针对的香港医疗保险市场的三大不足——拒绝承保,承保範围不包括投保之前已有病症,不保证续保——无一得以解决。

  宜向「高风险池」注资

  问题癥结何在?政府缺乏担当。设立自愿医保计划是吸引中产人士转用私营医疗服务以减轻公营医疗体系压力。政府原拟动用公帑数十亿港元成立「高风险池」,幫助慢性病患者以合理价钱购买医保。随着「高风险池」难产,新方案不再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承保已有病症,改为提供「弹性选择」:投保人要么选择不包含已有病症的保单,减少保费开支,要么接受保险公司开出的承保价钱,支付高昂费用,政府不会为保费封顶。其实,只要政府愿意增加财政向「高风险池」注资金额,不难争取立法会反对派议员支持,而且,容易说服保险公司予以配合以实现2014年自愿医保计划的初衷。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