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對於日本首富柳井正來說,大概不會是愉快的一天,因為在這天他的財富瞬時縮水了14億美元,直接從“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的第6位被拉到了第44位。原因是他旗下產業,迅銷公司當日股價來了個大跳水,從42590日元直降至39720 日元,跌幅6.7%。而這一應聲而落正是子公司優衣庫的鍋。
據無時尚中文網報道,1月5日時,這家公司公布了自家12月日本本土的銷售情況,其中,同店銷售出現了5.0%的較大跌幅,而撇除了在線銷售的自營實體門店跌幅更達到5.9%。生意不好做呀。
優衣庫方面給出來的的解釋是,12月後期 “日本的溫暖天氣打擊了核心冬季產品的銷售”。都怪冬天太熱了,這個理由聽來甚是耳熟,如果沒記錯的話,去年爆出母公司半年淨利潤暴跌55.1%時,優衣庫也是這般毫不猶豫地將鍋甩給了 “異常溫暖的冬季”。可你看看ZARA母公司Inditex SA的數據—— “自11月初至12月12日錄得高達16%銷售增漲”(分析師指出這相當於10.5%的同店銷售增長),嗯,大概大家過的不是同一個冬天。
顯然,如果打算一昧地歸咎於天氣,優衣庫那是在自己騙自己。今天好奇心上一篇文章倒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個回答。
創始人柳井正曾說,“優衣庫是一家技術公司”,並表示自家對標的是蘋果而非GAP。如果真是這樣,那優衣庫現在面臨的問題其實要嚴峻得多,和很多的科技公司一樣,(在好奇心看來,)真正讓優衣庫停滯不前的,實際上是因為它的 “技術創新在變慢”。
文章中指出,“優衣庫技術商業化的路徑都是通過降低成本,從而最終降低價格,創造出一個新的大眾市場。
但是,自輕羽絨之後,優衣庫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這種技術導向的“爆品”了。這並不是說,優衣庫的研發能力在降低。優衣庫一直在試圖推出新的面料與技術,包括 2008 年上市的針對夏季的“快幹系列”、2010 年分別針對男性與女性推出的 Silky Dry 與 Sarafine 系列(2013 年合並為 AIRism)。但這些新的產品都沒有在消費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優衣庫產品創新的能力在變弱,或者說在變慢。”
而這導致的結果不僅僅無法通過技術的革新創造出新需求,更糟糕的是,創新乏力之後會帶來的新鮮感、話題度、甚至品牌營銷上的無力。而當你無法再為消費者創造出更多驚喜時,在這個選擇愈發多樣的市場上,被遺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11月份的時候,優衣庫的日本同店銷售還大漲過一個7.3%。對此,官方的解釋是 “由於持續低溫天氣刺激和周年慶活動在月底的刺激”。好吧,得承認,天氣對於衣服好不好賣可能確實有影響,但是這麼個服裝品牌若是把自己活成了 “靠天吃飯”的公司,還真是敷衍得很呢,畢竟你又不是波司登、UGG、Moncler、加拿大鵝什麼的。你說呢?
除了優衣庫,同一天發布業績數據的另一日本零售品牌Muji也沒能迎來好消息。
這家公司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止2016年11月30日的前個三季度,MUJI(無印良品)銷售錄得386.5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015億元(按人民幣兌日元彙率為17.56),可比增幅3.6%、固定彙率增幅29.4%、實際增幅10.5%。
聽上去似乎還不錯,但是如果去看其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數據,成績就不那麼理想了——在第三季度裏,無印良品在大陸的銷售僅錄得0.8%的增幅,接近停滯,而此前兩個季度的可比增幅分別為4.7%和5.4%。香港市場更是錄得罕見下跌,可比跌幅2.9%,唯銷售有5.9%的增幅。
銷售的式微,或可以歸結於人民幣的貶值以及相對迫切的擴張動作。2016年,無印良品終於完成了其在中國200家門店的擴張目標。
無時尚中文網唐小唐表示,“200間店鋪對於MUJI(無印良品)在中國來說將是一個瓶頸,是否能突破將視乎更多不確定因素,若該品牌繼續采取降價策略,市場容量可達到400-500間。不過,目前彙率波動對MUJI無印良品的降價策略非常不利,雙向壓迫品牌的利潤,而從該公司的擴張策略來看,更希望開店即盈利,而不是通過一邊開店一邊關店的策略來發展。”
去年11份時,無印良品官方宣布計劃對2017年初推出的春夏服裝、食品等300間商品繼續采取降價行動。看來除了繼續鼓吹生活方式之外,降價也是將該品牌打算堅持下去的一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