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梁振英1月3日下午在添馬政府總部出席《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圖示(左起)深圳市市政府秘書長李廷忠、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深圳市市委常委田夫、深圳市市委常委郭永航、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市長許勤、梁振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署理創新及科技局局長鍾偉強博士和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在儀式上合照。(資料圖)
楊孫西
日前,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落馬洲河套地區的87公頃產權清晰定為香港所有,并明確定位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其面積為香港科技園的4倍。早在2015年,廣東省政府《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就提出,「在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基礎上,以共同開發、共用成果為原則,加快推進深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開發建設。」這次港深河套協議的簽署,確認了香港對河套地區享有土地業權,適用香港法律和行政制度。香港寸土尺金,突然平添87公頃經濟發展用地,實在是中央送給港人的一份新年大禮。
應該看到,全球正在全速發展高科技,隨著科技及互聯網的巨大變化,很多行業都要改變。比如醫療健康產業可利用先進科技作測檢;零售企業將陸續采用大數據作為銷售策略。可見,各行各業面對著新科技的沖擊,不進則退,經濟轉型才是新方向。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科創的大潮流,香港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及科研創新,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對於香港的產業地理布局和整體就業人口分布皆有裨益!
提升協同競爭力
按照合作備忘錄,香港特區政府負責興建河套地區的基礎設施,平整土地后,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的附屬公司負責建設和營運。這樣,可以充分依託兩地的人才與科技、金融優勢、稅收優勢,前景未可限量。令人遺憾的是,當下香港某些人不懂得珍惜這份大禮,并且肆意歪曲。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日前表示,特區政府期望先聽取各界代表就發展產業及規劃,發表意見和建議,於今年首季諮詢立法會并申請撥款,盡快開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前期及土地平整工作。
不可否認,香港基礎研究成果卓越,但是在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產品制造環節一直缺失。對比之下,深圳科技創新能力發展迅猛,企業的應用研究成果卓越,并涌現出世界級的知名科創企業。但是,深圳本地科研型高校缺乏,基礎研究是深圳的短板。兩地若能優劣互補,以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落馬洲河套區為平臺,著力發展和完善科技創新產業鏈,使科創產業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必定能進一步提升兩地的協同競爭力。
傳統產業優化契機
據報道,新規劃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均適用香港特區法律和香港政府的土地行政制度;以公益為主,港深雙方均不會從中獲取盈利;雙方會以共同協商、互利共贏的精神處理各項事務。可以預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有助將香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深圳科技創新產業優勢相結合,為兩地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快香港傳統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
一直以來,香港金融、貿易、會計、律師、醫療等優勢服務業,擠占了科技產業的發展要素。另一方面,香港也由於土地和環保等制約不能大力發展應用型科技產業。據統計,香港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占本地企業總數逾98%,合共聘用近130萬員工,占全部私營機構的戶員近半。筆者建議,可有計劃、分期分批將部分優化升級的傳統產業,遷徙到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加速發展香港科技創新產業,也能為年輕一代提供大量高質素就業機會,創造向上游的機會。以落馬洲河套區為平臺,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是香港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契機。
兩地創科合作平臺
學者分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將成為探索兩地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的重要平臺,內地與香港的合作重點體現在港深合作。深圳近年在創科上發展迅速,而香港亦擁有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以及完備的法律和專業服務,港深在創科上的合作,可以達致優勢互補,大有可為。同時,應結合「一帶一路」與自貿區的戰略,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布局與規劃。
事實上,國家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醫療、教育、金融、交通、通訊等多個領域,創造了新供給和新需求,也為香港的企業提供了龐大的商機。相較於服務業的短期效應明顯,科技創新產業前期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甚至不確定。現時香港的科技基礎研究優勢和學術成果轉化不足,有關部門應考量以多種形式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尋找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會。比如可從香港與內地大學的眾多科研成果中,選擇優質專案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期加速發展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