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後,在全球量化寬鬆的環境下,可投資標的之回報率持續下降,與此同時,資金流對資產價格主導性更強。由於資金氾濫導致環球主要金融市場大起大落已成常態,港股一方面需要承受環球「急流」衝擊帶來的波動,另一方面亦要對投資生態的轉變作出適應,當中港股參與者的變化,將為大市帶來更多的危與機。
回顧去年底美元轉強之下,資金回流美國,恒指去年全年近乎零升幅,可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可見外資在撤退的同時,內地資金沒有完全跟上彌補空檔,這明顯還要時間及技術上的配合。不過,中資崛起已是明顯的趨勢,雖然未能與外資平起平坐,但是由於港股資金池畢竟相當小,每天成交數百億元,故要「買起」港股,所需資金有限。未來一段時間,包括險資、海外投資,以及高淨值客戶的海外配置需求,將是一個非常大的規模,估算約有12萬億元。深港通開通後,短期內資金對港股市場料將起決定性的影響。
港股通持大型股比例增
事實上,港股通買賣正在發生變化,特點包括從中小型股份轉戰至大型成分股,並集中投資在金融股身上;以及港股通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亦顯著提升。這反映內地資金對於整體大市的影響正在擴大。港交所資料顯示,對比2016年首4月和2015年的港股通交易數據,恒生大型股成分股交易佔港股通交易量的比例從27%增加到43%,中小型股票交易佔比卻下降。與2015年底相比,截至2016年4月底,南下投資者持有控(005)以及工行(1398)的股份市值上升接近3倍和2倍。
外圍的現狀是,道指及標普的回報率高,美資機構已開始將投資戰略撤回,歐洲國家亦會將新興市場投資變現,回補自身不足。展望2017年港股仍須背靠「北水」,跟隨外圍浮沉,相信波幅可期但升幅難料。
思捷 (欄目逢周三、五、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