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構建兩岸青年認同感

2017-01-16
来源:香港商报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

  自2014年3月台灣「反服貿風潮」以來,「三中一青」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軸,而自2016年116選舉以后,「獨尊一青」更蔚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中之重。然而,台灣青年的「去中趨台」意識卻日益嚴重,成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研究當前台灣青年的認同,深具迫切性與關鍵性。另,由於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為兩岸青年交流提供了新機遇,因此如何正視與調整兩岸青年交流中的認知障礙,并為促進兩岸青年交流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蔚為當務之急。

  台青有認同差异

  為何台灣青年會有認同差异呢?首先是,台灣青年自認台灣的選舉制度更有利於民主、自由、人權,因而不斷強化「本土意識」、「台灣意識」,進而在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上出現「去中趨台」的趨勢。其次是,由於國民黨在兩蔣時期的反共教育,及李、扁近20年的「反中」教育,加上「本土化」教育,台灣民眾「恐共」、「恐中」、「恐統」情緒猶在。特別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的台灣新世代,「恐中反中」情緒更為濃厚。第三是,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下,台灣青年的利益訴求集中在民生、階級議題,對兩岸關系的長遠發展、國家認同理念等缺乏理性認識與客觀分析。

  至於如何改變台灣青年的認同差异?亦即如何扭轉台灣社會存在的分離傾向并導正台灣青年的認同偏差?當前可推動的工作是,大陸應持續落實惠台的青年政策,加速推進兩岸文化、青年交流。這有助於營造「兩岸一家親」的氛圍,增進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親近感與融入感,逐漸增加「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觀念。

  深化交流建構文化認同

  具體做法,首先是,持續出台與落實惠台青年政策,厚植共同利益;要讓更多台灣青年分享「中國機遇」,為他們往大陸就學、就業、創業創造條件,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其次是,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對兩岸青年而言,文化交流可發揮「文以化人」的教育作用。第三則是,加大兩岸青年交流的力度,優化兩岸青年交流的模式;設法鼓勵更多從未到過大陸的台灣青年到大陸走走看看,感受大陸同胞的親情、友愛與善意。

  尽管當前的兩岸青年交流已有如下成果:一是,從單向交流邁向雙向交流;二是,從單一主題走向多元主題;三是,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目前的兩岸青年交流仍存在兩個不足之處:一是,多數的青年交流與青年活動因不夠深入而缺乏可持續性;二是,忽視了能深入且長久地影響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感性認知與認同度的民間社會力量。

  最后,為了深化兩岸青年交流,筆者提出幾點具體可行的建議,如:一、實現兩岸青年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并使兩岸青年通過對話參與到兩岸關系中去;二、開展兩岸青年「尋根」活動,建立兩岸青年對「根」的共同認知,培養具有「命運共同體」的公民身份;三、充分利用現有的交流平台,擴大青年交流,鞏固友誼;四、創造條件,鼓勵兩岸青年共同創業、聯合研究,建立兩岸青年創業園。

  總之,要建構兩岸人民的共同認同感,不能一蹴而就,要從正在形塑中的兩岸青年共同的文化認同入手,搭建一個紮實有效的平台方為要務。而兩岸需要共同利用媒體來向兩岸青年再現某些相關的集體記憶,將相關的集體記憶融入故事敘述,借助新聞報道喚醒兩岸青年記憶等。台灣需要進一步加強認識當代大陸,大陸也需要體認台灣的多元化政治環境,在動態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兩岸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共同打造兩岸和平發展的「希望工程」。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