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香港要善用科研優勢

2017-01-17
来源:香港商報

  凌昆

  最近中國公布了全國科技研發得獎名單,香港收獲甚豐,其中在自然科學獎中取得二等獎6項,科技進步獎中取得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4項,總計得11項,乃歷年最多者。取獎質素亦高,其中有三項自然科學獎是由香港科學家主持完成者,故尤為珍貴,餘下的都是參與內地項目而獲獎的。這些獎項除顯示了本港科研能力可振奮人心外,還應成為契機,引發港人深思本港科研面對的問題與機遇。

  佳績堪比綠洲

  從本港此次的獲獎成績,可看到一些重要的啟示。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有41個,香港便占有6項約七分一,且主持三項,可謂表現出色。科技進步獎過去是較少取得者,今次也收獲不少,同樣值得慶賀。相對本港未如理想的科研大環境,上述成績尤覺難能可貴:本港科研總投入占GDP比例與內地及國際比較均偏低,政策支持不足,社會對科研態度冷漠,及科研文化缺失等,均是不利因素,故佳績堪稱「綠洲效應」:在廣大的科研荒漠中出現了生氣勃勃的綠洲,如明珠般,更為矚目。看來香港確有一些進行科研活動的優勢,在某種環境中可充分發揮出來。

  中央對此亦十分清楚,故不斷部署利用優勢的方式及擴大利用規模。表現之一是已批準在港設立一批科研單位,包括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個國家級產業化基地和1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香港分室等。同時,內地各地的院校及科研機構亦更多與香港的相關單位合作,如共同進行研究項目等,也正因此今次獲獎的香港人士及單位,都多是參與內地研究項目的。

  香港的科研優勢主要是能夠吸引一些本港或其他地區人才(包括內地的海歸人士)到來工作,并由發揮所長形成了一批科研核心。香港吸引之處在於其自由開放、國際化社會、較好的薪金回報及工作、居住條件等,鄰近中國內地對外國同業來說也是個優點,因此已開始有權威性機構到來設點,如瑞典的卡羅琳醫學院及麻省理工的創新中心等,都已在港設立分支機構,前者在港分支更是該院的全球首例。這個趨勢表示香港大有潛力作為中國與海外的科研合作中介,即通過香港吸引更多外國單位參與內地科研,和為內地科研走出去建立聯繫。在加工業及服務業上,香港便曾經或依然在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希望此種經驗能在科研領域重現。中央最近促成河套港深創科園的設置,便顯示有意強化此種中介功能的基礎,從廣東的地方發展角度看,與香港加強科技合作并更多利用香港中介也是建設粵港澳灣區的重點環節之一,而創科園更可成為其關鍵機構。

  科研體系結構單薄

  另一方面,在明白香港的科研優點外,又要充分理解不足之處。香港科研的主要問題簡括地說是十分單薄,未成大器,雖然有一些綠洲,卻遠未成行成市連成綠野。單薄的表現之一是科研體系結構單薄,如這次獲獎的11個項目所屬單位全是大學。在一般所說的「產學研」三位一體機制中香港基本只有「學」,專門的研究所雖非空白卻仍在初步建設階段,企業搞科研更絕無僅有或依靠外判。「產學研」中的三位各有特色及角色,如有缺失,自然影響全局。例如大學學科技的學員就業出路及實習機會均受到限制,大學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也渠道不暢。

  另一單薄的表現是科研領域的群聚性及規劃性不足。許多大學的科研表現為多基於偶然因素:能吸引到某方面的專才并發揮所長,便在相關方面做出成績。有說此次獲獎項目不少屬醫療方面,但這并不是說本港醫療科研便較有規劃及協調。海外創科基地的優勢之一,便是群聚了類同學科甚至不同學科的機構及專才,可起到互相啟發及配合互補之利。還有一種單薄就是科研產業鏈的斷裂,特別是欠缺上游的專門性資金、人才供給體系,及下游的商業化中介及渠道等。

  顯然,香港在壯大科研基礎上,除要提升總量投入外,還要由恰當誘導投入,以改變上述單薄的結構性問題。只有這樣,香港的科研優勢才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