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10

買殼行動將繼續活躍

2017-02-06
来源:香港商報

  2014年起本港上市殼股的買賣就開始活躍,據說主板殼公司的殼價從當時的4億元左右,上升到今日的近7億至8億元,創業板也由2億元上升到4億元(均按100%股權計算),兩年多幾乎翻倍。期間曾有幾個買殼高潮,先是2014年中,隨中港股市牛市開始,部分國內資金也流到香港,引發了對香港殼股的第一次收購高潮,此時的收購者大部分是一般投資人或企業家,比較著名的買殼借殼的案例有英發國際(439)(現名為光啟科學)、Warderly International(607)(現名為豐盛控股)、新洲印刷(377)(現名為華君控股)、中國星文化(8172)(現名為拉近網娛)、科浪國際(2336)(現名為海亮國際)等。

  而到了2015年的6月以后,A股大跌,中證監緊急救市,A股暫停IPO,引發了內地資本到香港買殼第二個高潮。這次買殼的許多買家是國內外的基金公司,原因是許多基金擔心其持有的投資項目,短期內無法通過A股IPO來實現退出戰略,於是在香港市場收購上市殼公司以達到目的。比如IDG基金持有的TitanGas收購順昌集團(650)(將改名為IDG能源投資),弘毅投資收購的理文手袋(1488)(現名為百福控股),清華同方收購的聯合水泥(1312)(現名為同方康泰)等。

  A股問題令資金南下

  而第三個買殼浪潮則是在2016年初A股市場的幾次熔斷后,這次買殼投資者行列中則加入了國內的券商、投資集團和資產管理公司,這應是與人民幣資金外流和所謂全球化資本配置需求有關。比如長城資產收購南潮控股(583)(擬改名為長城環亞),泛海控股收購華富國際(952),廣州基金入股新華匯富(188)等。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和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內地資本對海外優質資產的投資需求偏好也同時增加,東籬預期2017年香港上市殼股的收購行動將繼續活躍。當然,在內地收緊對外投資、防止外匯外流的政策下,買殼的資金來源將成為最大的瓶頸。東籬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