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
房委會昨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截至去年底,香港一般市民申請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達到4.7年,再創歷史新高。在整體公屋供應量偏低的情况下,未來2至3年內,申請者的輪候時間或將繼續上升。而上月末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則顯示,香港的私人樓價亦連升9個月,同創歷史新高。面對越排越長的公屋輪候隊伍、節節攀升的私樓樓價,這樣的「雙重夾擊」令眾多港人渴望圓滿的安居夢變得遙遙無期。
政府及社會各界早已深刻認識到香港居屋問題的嚴重性。五年前,還是特首候選人的梁振英就憑藉其在土地房屋政綱上的進取立場,贏得了許多港人的支持和擁護。五年來,梁振英政府也確實在土地房屋施政上下足了力氣——不管是大有起色的房屋供應量,還是試圖遏制外部資金炒賣的「港人港地」、「雙辣招」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積極效果。只不過,由於香港房屋問題的積重難返,再遭遇蔓延全球的流動性過剩,上述施政舉措仍顯得并不足夠。最核心問題就是,香港日益稀缺的土地供應無法滿足興建房屋的巨大需求。這其中的難度,從政府部門「見縫插針」、「粒粒皆辛苦」的覓地工作就足見一斑。
香港建築物的高密度冠絕天下。但眾所周知,香港已開發土地不足全港面積的三成,僅郊野公園就占到香港近四成的土地;此外,填海造地也是全球濱海城市解決土地不足問題的不二法門,新加坡就依靠填海為國土增加了兩成面積;再加上遍布新界的多塊棕地,坦白說香港并不缺乏土地資源。然而,港人卻自始至終缺乏「開發邊界」與「合理開發」的社會共識:一聲「填海」就聯想到「破壞生態」,一說開發郊野公園就被質疑「破壞保育」,一說到開發棕地就會引發部分人「官商鄉黑」的聯想和部分持份者的阻撓。只不過,一味站在道德高地的指責,對解決土地短缺問題沒有絲毫建設;過分執着私人的原則利益,又不能推己及人,亦必定會與全港市民與香港的長遠利益發生冲突。可以說,這正是造成政府「覓地難」、「起樓難」,進而引發房屋供應不足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眼下,造成香港社會矛盾重重、發展遲滯的因素固然千頭萬緒,但土地和房屋問題的陰影都在其中若隱若現——「上車」無望造成部分青年人對社會的仇恨和躁動,進而引發了激進思潮的蔓延;高企的樓價提高了香港的生活和人力成本,削弱了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創造力;房地產經濟的獨大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空間,延緩了香港的經濟轉型;樓價飆升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利益分化……凡此種種,都要求下屆政府必須以最大的決心來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供應不足問題。
連日來,多位特首參選人已先后公布了其施政政綱,其中不乏針對土地和房屋問題的真知灼見與良好願景。但毫無疑問,解決房屋和土地供應問題,既需要「貼地」的政策目標,更需要「有為」的施政決心。同時,各方的同心協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