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發表本屆政府最后一份財政預算案。在庫房水浸、儲備豐厚的情况下,預算案一如既往推出了多項「派糖」措施,多方面回應了不同階層的訴求,繼續利民紓困,在經濟發展上亦更多體現出勇於進取,適度有為,開拓未來的理念,圍繞固本培元穩定經濟,調整結構多元發展,擴充土地與人力資源容量等領域,「應使則使」,為香港的中長期發展作出前瞻性規劃,致力提升本港競爭力和發展動力,無絲毫看守政府心態,值得肯定和支持。
2016/17年度盈餘928億元,財政儲備在本財政年度完結時是9357億元,為政府「派糖」提供了足夠的條件。財政預算案推出總額351億元的短期紓緩及稅務措施,包括薪俸稅及利得稅可退稅75%,上限2萬元,并寬免全年差餉,每季上限1000元。綜援、生果金、長生津或傷殘津貼出「雙糧」,擴闊邊際稅階增至4.5萬元,增加個人進修開支的最高扣除額至10萬元等。雖然規模較去年的388億元少近一成,但在教育、社福、醫療開支投放約2138億元,按年增加了158億元,這些增撥的經常性資源,針對未來人口老化所衍生的各樣問題,以及年輕一代的成長,更具實用性,有利長治久安,體現出政府的承擔,相信會受到市民的歡迎。
除了關顧社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預算案在公共財政管理的思維上,出現了一些轉變。相對於過往略顯保守的理財方式,陳茂波指出,香港易受周邊環境和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短期的收支不平衡也許不能完全避免,認為最重要是「應使則使」,善用儲備造福社會,同時必須審慎行事,務求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大體上平衡。換句話說,「量入為出」的原則需要遵守,而是否一定以「財政年」做為衡量的單位,存在一些彈性。顯示在投資未來方面,政府有意扮演更主動促成經濟發展的角色,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事實上,香港長年強調周邊環境不明朗,風險大,因此理財要步步為營,這固然不錯,然而這不應是縛手綁腳,持續食老本的理由。對香港來說,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要讓本港在國際新形勢下維持競爭力,必須因應社會需要與經濟機遇投放資源,鞏固既有優勢,發掘新的增長點,獲得未來潜在回報,造大經濟的餅,才能支撐不斷增長的社福開支,全面促進民生的整體改善。
預算案為旅游業等傳統支柱產業提出支援舉措;強調繼續加強與內地合作,拓展「一帶一路」;投入資源促進創新及科技發展,扶持初創企業、拓展金融科技以及支援創意文化產業,并預留1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準備成立稅務政策組,積極研究如何透過提升科研開支的扣減等稅務措施來促進產業發展;在基建方面持續加大支出,增加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等等,這些都為香港傳統及新興產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及多元化發展指明了具體方向。總的來說,預算案進取有為,為香港的未來鋪路、奠定發展基石,符合香港實際和市民的切身利益。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