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兩宗地產新聞,又再響起本港樓市狂潮警號。一幅位於鴨昪洲的住宅地皮,以破單一地皮紀錄的價格招標售出,成交價高逾168億元,較市場預期多出接近五成,買家同為近期在港高價搶地的中資發展商。二手樓市方面,坊間樓價指數則創出歷史新高,重越了一年半前所創高位,反映本港樓價重拾升軌,一改當時憂慮美國加息的悲觀情緒,即使現在美聯儲已重啟加息周期,年內亦料上調利率三次之多,惟依然無阻本港樓市再次升溫。
即將卸任的行政長官梁振英,昨便分享了他對樓市的治理經驗和觀點,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首先,梁振英引述數據指出,經過多輪「辣招」調控之后,市場上的投機以至投資需求已大大收斂,例如,額外印花稅(SSD)所針對的短炒交投已降至只占整體0.4%,買家印花稅(BSD)所針對的外來買家占比也跌至2.1%,雙倍印花稅(DSD)所針對的非首置買家個案最新亦按月銳減超過80%;故此,在上月的成交里面,在本地居民買賣的個案中便有多達95%涉及首置人士。凡此種種,均說明系列需求管理措施取得成效,當前樓市已很大程度回歸用家主導,入市上車都為解決市民實際住屋需要。
然而,這個現象也意味着,今輪升勢乃由本地剛性需求推動,社會上重燃對樓市「有買貴、無買錯」以至「只升不跌」的認知與預期。
所以,除了需求管理,更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地增加供應;唯有如此,才可真正紓緩市民住屋困難及馴順樓市熾熱狂潮。事實上,梁振英政府一直致力增加供應,遠水可望在今后幾年陸續到來;而昨日,他所談內容也圍繞着供應二字,提出了不少增加供應的理念和意見。其中,梁振英就認為不能降低密度令樓宇十分宜居,卻同時罔顧大批市民住在浻房,反映在增加住宅供應與增加居住空間兩者,梁振英傾向量多於質,而這確然也是一個政府為社會整體負責的應有取向,個別社區亦實宜為了大局着想而適當配合。
在增加住宅供應之餘,增加建築工人供應同樣極之關鍵,梁振英便呼吁須正視建造業勞工短缺問題,直言這是「a mother of all shortages(一切短缺之母)」,建議參照其他大城市輸入勞工,并指世界有經驗做到不影響當地勞工權益、福利、收入等。的確,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香港卻恐有「米」缺「婦」,這不但嚴重拖慢了房屋供應步伐,也導致建屋成本不斷飆升,就連基建費用亦被大大推高,問題已非單靠提高建築工人的薪水可以解決,因為有錢請都恐無人做,何况現時相關待遇已相對不低了。梁振英席間還談及如何增加供應、增加什麼供應種類等等;歸根究底,全面增加供應實是治本前提。
單靠需求管理,充其量僅能影響樓價高低,卻不能夠紓緩社會的剛性需求;所以,王道辦法乃是想方設法地增加供應,否則難以全面處理香港市民的住屋問題。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