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預算案對中小企扶助不足

2017-03-04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的預算案,對中小企有扶助,但力度不夠。

  中小企感失望

  預算案的第64段及65段是扶持中小企措施,例如延長「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下稱基金)的申請5年至2022年6月。這個計劃是針對內地設廠的港資企業,上限是港幣50萬元,目的是令港商繼續留在珠三角地區生產,否則其命運是結束或遷廠。港資企業全盛時期有多達7萬間在珠三角經營,從事勞工密集的輕工業加工裝配,包括服裝、鞋類、玩具及五金等輕工業。因為成本上升、法例收緊及勞工短缺,目前只有約2萬多至3萬間企業在珠三角掙扎求存。業界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內,還有6000多間企業倒閉。如果企業要繼續活下去,他們就要升級轉型,例如開發較高檔的產品及生產自動化與數碼化。當然,對一些年屆退休的經營者來說,他們會乾脆結束業務,告老歸田。剩下的工廠大都是苟延殘喘,或者因為負擔不起龐大的遣散費而要繼續支撐下去。這個基金其實只是幫助在珠三角的港資中小企,而且金額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很大的作用。

  建立品牌是長期的市場策略,動輒需時十數載,而推廣費用更不是中小企業所能夠負擔,區區50萬元微不足道。至於升級轉型,將生產自動化及數碼化,更加是可望而不可即。基金有10億元作為起動資金,筆者建議將餘款轉為扶助本港的中小企,例如培訓人才及租金特惠等措施。預算案提出的「科技券計劃」,為每家中小企以2比1配對補貼(上限20萬元),加強IT能力及競爭力。其實計劃去年11月已經推行,目前只有900多家中小企申請。香港的中小企絕大部分是零售、餐飲及進出口業務,技術含量不高,只需要簡單的電腦裝備作行政文書處理。提升科技對工業生產以至農業生產,都會有明顯的功效,但這些行業在香港卻乏善可陳。預算案沒有針對中小企目前所面對的難題,給予足夠的扶持,例如勞工短乏及租金昂貴,令業界感到失望。

  筆者建議在稅務上為中小企作出寬免如下:一、租金可作雙倍扣稅,例如租金100萬元可作200萬元報稅;二、利潤100萬元或以下繳交較低的利得稅率,例如10%;三、現時的租金絕大部分包含差餉,所以每季免差餉1000元對作為租客的中小企沒有得益,建議業主要在租金上扣除所免差餉,回饋中小企業(日后可以在租約內訂明);四、優化交通津貼及在職家庭津貼,釋放更多勞動力;對65歲的退休人士,可以豁免他們的薪俸稅,鼓勵他們再次投入勞動市場。

  須解決稅基狹窄問題

  預算案認為香港稅基狹窄,因為稅收大部分來自地價及物業交易。例如以2015-2016財政年度為例,稅收中的14%來自地價及31%來自利得稅,而后者的40%都是與金融及地產有關。筆者認為稅收可以有限度調校,但目標主要是改善社會融和及收窄貧富差距,例如特區政府可以徵收主板上市公司的股息稅與內地H股看齊(后者的股息已扣除10%的股息稅)。至於環保稅及奢侈品稅都可以考慮,但目的都是追求一些社會目標,而不是為增加收入。香港要維持一個簡單及低稅率的經濟體系,否則很難與鄰近地區競爭。與其說香港稅基狹窄,不如說香港行業狹窄,因為香港的服務業占GDP90%以上,而制造業約1%而已。預算案提議成立「再工業化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為香港的工業尋找新方向及為經濟多元化定位。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有建設性的倡議,但執行時不能墨守成規。委員會不應太集中於高科技的產業,因為這并不是香港的強項,而且投資不菲。香港有很多優勢可以加以利用,例如香港是世界「長壽之都」。香港投資推廣署可以發揚這個美譽,然后吸引國際有品牌的藥廠來港生產藥物及健康補充食品。農業生產及自動化也應該列入討論範圍,這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全民健康問題。

  預算案估計2016-2017財政盈餘為928億元,比原先估計的114億元高出7倍,主要是地價及物業轉讓印花稅遠遠超出預期。2月24日地政署宣布內地財團以168億投得鴨昪洲一幅有海景景觀的地段,比市場預期的高出40%,故此本年度的財政盈餘將達1000億。土地出售及物業轉讓印花稅的收益是受經濟及政治因素影響的,不應視為恒常收入,要當作意外之財(windfall),所以應該低估,才算是穩健(prudent)的公共理財之道。如果明白這一點,香港市民就不應譴責財政司司長近年的財政預算屢屢低估財政盈餘。不過,特區政府對香港的長期投資及經濟多元化也應該有承擔,突破性地用一部分財政儲備作策略性及長遠發展,以免香港失去競爭力。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