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農历二月初六,是南懷瑾先生九九誕辰。作為儒釋道大成就者,南懷瑾老師一生致力於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平生出入儒佛道,享譽海內外,其著作深入淺出,嘉惠后學,半個多世紀以來諸多版本行銷不衰,堪稱奇跡。深圳懷師書屋近日舉辦首期讀書會,南懷瑾先生弟子涂健先生選取南懷瑾先生闡述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原本大學微言》與大家進行共讀,一同捕捉一代國學大師的智慧。
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拜讀南老師文章找到人生燈塔
南懷瑾先生被大家尊稱為懷師,他是不世出的奇士,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加之一生從軍、執教、經商、游歷、考察、講學的特殊經歷,使其對中國文化鑽研精深、體認深刻,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優萊薈國際健康管理中心舉辦了此次懷師書屋讀書會。作為南懷瑾先生弟子,涂健先生極力推崇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涂健先生在讀書會上分享了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因緣,涂健表示,沒有苦就很難有求解脫的動力,苦能助道,年輕時由於家庭的坎坷遭遇,自己開始思考何為命運。「那個時候沒人跟我講解人生的問題,自己想要通過讀書來尋找答案,結果越看越糟,直到我在何澤林居士贈送的台灣雜誌《內明》、《十方》中拜讀了南懷瑾先生的文章,發現自己尋找半生的答案,南老師都可以解答,那一刻我找到了人生的燈塔。」涂健說,涂健并稱自己唯一遺憾的是沒摸過南老師的手。
上世紀90年代,涂健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訪問學者,因此見到南懷瑾先生本人,并有幸成為南先生的弟子。涂健表示,自己在80年代曾是華南理工的氣功教頭,南老師知道后,囑咐他稱「要打坐修禪啊,修行是修心,不是修腿。涂先生,你還搞氣功啊,不要玩那個玩意兒了啊!」涂健表示,從此以后自己把以前學習的氣功、面相、易經八卦、風水全部放下來。
1998年,涂健回到廣州,南老師囑咐他回去一定要帶領兒童讀經,南老師稱,中國文化已經接近斷代的邊緣,如果文化消亡,一個民族就完了。
一讀南師書不讀天下糟粕書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其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并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
涂健表示,自從一讀南師書,不讀天下糟粕書,涂健并從《大學》之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始,為大家深度解讀其中的意義。
在講座中,涂健老師帶領在場的所有讀者,朗誦《原本大學微言》第一段原本《大學》的原貌,為讀者展示了外王內聖的大學之道。
南懷瑾大師曾解釋《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佛家的自覺,親民就是覺他,止於至善就是覺行圓滿,靜定修養是達到自覺覺他的步驟方法,儒家與佛家沒有差別,只是我們不懂自己的文化而已。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人格修養,才能外用,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與佛家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是一樣的。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南先生在《原本大學微言》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解釋明明德的「內聖」(內明)之學,什麼是明德,明德與「心物一元」的道,明明德之后,如何達到「止於至善」。因之討論到相關的「格物致知」「知至而后物格」的「知」,這個「知」與「知止而后有定」的「知」是同是异,能知之性是什麼,什麼是能知,什麼是所知,能知所知與明德的關系如何,知至又如何意誠,如何心正,心、意、識(知性)的差別如何,南先生融合了佛家的唯識學及禪宗加以闡述。
涂健,1955年生於湖南湘潭。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直至退休,主講教授。1993年至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訪問學者期間,師從南懷瑾先生,開始學習南老師的主要著作及文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精神融於專業的教學當中。極力推崇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強調做人與治學、仁政與企業運作的關系,效法古人「外王內聖」的精神。2011年開始,主講中國文化與管理、國學與管理、禪意人生、即將遺忘的智慧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