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馮仁樂報道:納米醫學科技近年高速發展,中文大學聯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日前正式結盟,將共同研發應用於協助診斷及醫治腸胃疾病、直徑僅10毫米的「磁力導航內窺鏡」。中大校長沈祖堯介紹,新技術可將檢查時間減少一半至約半小時,有效減輕病人承受的不適;研究人員亦正開發一種新型磁力導向活檢鉗,配合微型內窺鏡,在體內抽取組織,目標在3年內進行臨床試驗。
檢查時間減半減病人不適
中大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日后將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兩校首階段的研究將集中於腸胃疾病,如納米機械人於消化道疾病的應用。其中一個重點新技術是以磁力導航大小僅10毫米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過程只需約30分鐘,僅為現時小腸檢查程序所需的一半時間。
本身是腸胃專家的沈祖堯表示,現時所用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有一定困難,如膠囊內窺鏡能作影像診斷,不能控制移動方向,亦不能提取活組織化驗;而現時作診治的傳統氣球腸鏡僅3米長,只能為80%的小腸作檢查,病人需接受深度麻醉甚至全身麻醉,檢查期間需拉扯小腸,腸鏡才能到達特定位置,為病人帶來痛楚。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解釋,人體的小腸長5米,柔軟且多摺,所以小腸內窺鏡檢查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醫療程序。「磁力導航內窺鏡」直徑只有10毫米,加上磁力導引技術能精準地在整條小腸內走動,能夠大大縮短檢查時間,亦能減輕病人於過程中所承受的痛楚或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