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10

創新與中國經濟周期

2017-04-06
来源:香港商报

  

  自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呈現了高增長和低波動的趨勢,雖然中間也有一些短暫的經濟下行周期,但比較50至70年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歷的是一個相對平穩的高增長期,究其原因,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及由此得出的創新周期,較適合解釋中國這30年增長。熊彼特經濟周期充分吸收包括馬克思在內的許多經濟周期理論,他堅信經濟學的中心問題並非均衡,而是不均衡。在熊氏看來,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新技術的產生、新組織形式的產生,使得結構性發生變化,在動態中打破均衡,產生突破,形成新的均衡,即新的具有穩定性和凝聚力的社會。
 
  回顧中國這30年的實踐,創新主要是在兩方面,即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雖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但在中國的改開過程中,更多的是生產關係的改變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這裏所謂的生產關係的改變,即是對傳統計劃經濟和原教旨共產主義的制度突破。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度改革開始,再到突破計劃經濟和鳥籠經濟的桎梏,對外開放,以及改變黨政與企業的關係等,再到90年代經濟特區的發展和市場經濟日漸成熟,城市化進程啟動,再到21世紀的國企改革,房地產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加入WTO和全球化。在生產技術方面,先是由對外開放帶來的港臺投資和外國投資,引進了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新的科學技術,加上軍轉民和重轉輕,實現了產業升級,使得製造業高速發展。
 
  企業家是創新推動者
 
  在熊彼特的創新周期裏面,帶來創新的主角是企業家,他們是創新、生產要素「新組合」,以及經濟發展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熊氏定義的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不同於普通的企業經營者和資本家,他必須富於創新意識,具有先見之明,用不同於以往的全新方法把生產諸要素組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增長。從80年代的萬元戶,到地產業和製造業的大型民企,再到互聯網經濟中的巨頭,都是無數創業者先從跳出大鍋飯的保護傘開始,再到突破制度性陳規,以非凡的冒險精神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成就。
 
  另外,熊彼特預見性地指出,指令性經濟(筆者:或國有經濟)的發展也要依靠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無獨有偶,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相當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員和國企管理者,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就是在中國現行體制下運用國有資源的企業家。國企改革、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各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熊彼特意義的企業家行為。在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他們也是整個產權體系完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生因素,其客觀上形成了一個正向激勵機制,不可否認這也是「中國奇」的重要動力來源之一。
 
  所以說,中國這30多年由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兩三代精英,進行了中國自古未有的制度革命、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革命,以及因為開放和國際分工帶來的技術轉移、技術擴散、技術追趕、技術升級,而這些升級、追趕、跨越所帶來的經濟繁榮,正是上述眾多制度和組織等生產關係突破和創新的結果。現在中國面臨一個L性周期,經濟增長減緩,經濟硬落地的可能性存在。如何跳出這個L型周期,並在使中國經濟平穩落地的同時還具有相當的活力,就只有進一步的制度創新、進一步打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性因素、在更多領域開放市場競爭,以及進一步鼓勵企業家精神,才是未來中國繼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雪川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