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文辉
地铁聚合离散着素昧平生的人们,让所有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都市中,都成为过客。
有个说法,全世界的地铁只有在莫斯科能看到一种风景:站在滚梯上的恋人深情拥吻,因为这里的地铁足够深。不过,在更多人印象中,莫斯科地铁还是犯罪的高发地。据俄罗斯执法机关的统计数据,莫斯科地铁每年犯罪案件多达数万起,盗窃、抢劫和斗殴最常见,还有贩毒、私藏枪支和凶杀。但莫斯科人普遍会说,坐地铁真不那么安全,不过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还是喜欢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相当“古老”。第一条隧道工程于1932年动工, 一期工程开工之前,欧洲人曾断言不借助外国地铁建设的经验莫斯科建不成地铁。在当时莫斯科市长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的领导下,工人们大干快上,三年后地铁通车,从此日复一日地运行。地铁最初建了两条线,后来建成三条、四条线,到1943年五条线通车,到上世纪40年代末,莫斯科发展了环线地铁,把各条线路贯穿起来。莫斯科地铁效率很高,高峰时间每一两分钟一趟,其余时间每五分钟一趟,从早六点一直运行到凌晨一点。这里基本不用等车。
莫斯科地铁是“功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人兵临城下,地铁不仅是运送军队的交通要道,居民的防空洞,而且被当作产房,据说战争期间在莫斯科地铁里出生了200多个婴儿。莫斯科地铁挖得深,也是战备功用性的体现,而且人们传言还有一条秘密地铁,从“政治心脏”克里姆林宫开出,经过莫斯科各主要权力机关所在地,通向莫斯科郊外一个军用机场、总统乡间别墅等战略地点。据说斯大林在下令修建公共地铁之前,便已开始着手修建这条秘密线路,用于城市遭遇轰炸或是交战条件下安全转移高层官员和作战时指挥部之用,这条秘密线路对应的地上建筑包括列宁博物馆,斯莫棱斯克广场黄楼,阿尔巴特街。很多人曾尝试寻找秘密地铁的入口,但全无所获。
这几十年来,莫斯科地铁也在升级换代,不断新增站口和线路,有了双层玻璃的中空门窗,车厢从风扇换成空调器,噪音也小了。车厢里除了顶灯,还安装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当然站名的播报与俄罗斯其他公交系统一样,一般只有俄语,这很耐人寻味。
莫斯科地铁很“文化”,几乎无人否认这一点。这得益于建设伊始就确定的设计思想:莫斯科地铁应该有文化,是地下的艺术殿堂,不仅是乘坐的,还是审美的。据说起初设计师们参考纽约列车进行了简洁实用的列车设计,但政府部门看了之后让设计师们都到工地参观,告诉他们:“每一列列车,都应该配得上地铁的高雅,让人民在移动中感受艺术。”于是就有了文化,每个地铁站都由俄罗斯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由此地铁站各个建筑也是风格独异、典雅多姿。
站内建筑多用大理石、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为外层。光在各个地铁站使用铺设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些材料上面又镶嵌出各种浮雕,在别致灯具的照明之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观。初来乍到的人们每每留恋于悬刻在站台天花板上美妙绝伦的图案,或是沉醉于各个站台精巧的艺术构造,而忘记踏入驶进站台的列车。
莫斯科地铁是生活的。当地人说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红色的“M”标志,就找到了方向。当地人还说,进了莫斯科地铁,你才算真正融入了俄国人的生活。地铁是城市流动的乐章。早上的上班高峰,乘客们如同冲锋陷阵的战士,在站台上奔突。很多人未从酣梦中醒来,地铁是昏昏欲睡者的暂歇地。傍晚的下班高峰,人们忙着回家,许多人提着鼓鼓囊囊的手袋,在地铁昏黄灯光的映衬下,不少人脸上写满倦意与沧桑。爱读人会抽出一本装帧精美的流行小说,沉浸在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命运当中。晚上的地铁,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乘坐地铁,赶往酒吧或是俱乐部。对他们来说,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走了进来。长夜降临,他们只不过想为自己找个暖和一点的栖身之处。
对外乡人,地铁最不把他们当外人,南腔北调的方言,冲淡了人们的身份属性。这一刻,不会有人担心袭击或者犯罪,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日常。地铁聚合离散着素昧平生的人们,让所有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都市中,都成为过客。列车流动,记录着每个人的忙碌和生命流逝。如此这样,其实不仅仅是莫斯科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