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商报聚焦】內地經濟驚喜開局 能否持續?

2017-04-18
来源:香港商报

  昨早,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內地GDP當季按年增長6.9%,好於市場預期。專家表示,一季度GDP數據向好,得益於政府加大了投資力度,供給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及外部環境復蘇等多重因素。至於GDP增速是否可持續,則需看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投資項目的成效,以及未來居民消費增長和收入增長情况。

  內外環境復蘇促經濟增長

  對於內地經濟一季度為何超出預期,業內專家表示內外需復蘇是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民間投資方面亦在回暖,房地產投資增速提高,綜合因素作用下,中國經濟迎來了首季「開門紅」。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季度GDP數據平穩向好,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回穩的趨勢。由於去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壓力較大,中國政府陸續采取加大投資力度、開展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經濟增速回穩,特別是投資增速較快,對經濟維穩向好起到支持的作用。另外,國際環境好轉也使今年一季度中國國際收支狀况、出口狀况得到改善。

  華商基金策略研究員張博煒表示,一季度GDP增長6.9%,好於市場普遍預期的6.8%,其中工業增加值、民間投資、居民消費等數據遠好於市場預期,顯示出當前內地宏觀經濟層面穩中向好的態勢仍在持續。

  城鎮化進展導向至關重要

  一季度超預期的GDP增速是否可持續?有論者認為,首季GDP尚不足以判斷經濟增長已走出低谷。從目前市場情况看,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處於被限制和控制中,市場供需關系遠未到自然平順的狀態,價格扭曲、供需失衡仍大量存在於許多上、下游產業和行業中。這些都說明,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和幅度還未到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加力進行。

  趙錫軍表示,中國經濟是否企穩,首先要看城鎮化的進展。進入城鎮化后,內地有大量城市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需改善。從去年開始,許多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項目多數是圍繞此展開。這些投資項目對經濟、城鎮化的支撐作用或許是長期的,但期限取決於未來城鎮化的導向。如果未來人口集中在大城市,那麼中小城市的投資項目會起不到效果;如果未來控制大城市人口,人口流向中小城市,這些投資項目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要看消費增長和收入增長的狀况。去年消費狀况較平穩,但收入水平增長低於消費增長,這對經濟是很不利的。而今年一季度收入增長高於GDP,如若這一現象能夠持續,則對經濟增長有持續貢獻。

  未來經濟走勢謹慎樂觀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則認為,3月份和一季度數據預示,未來庫存回補將接近尾聲,這與金融去槓桿都是未來經濟的拖累因素;惟出口、制造業投資,以及新政治周期帶動基建、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等回升仍在須求側支撐經濟新周期,供給出清PPI高位的企業盈利亦有改善,故對未來持戰略性中期樂觀態度。

  不過,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認為,一季度GDP增速創新高,中國經濟實現開門紅,須看到政府主導的拉動力,民資跟進效果實際并不理想。一季度,政府主導大投資與人行大放水共同推升了GDP增速,而消費提升是否可持續和出口復蘇能否長久都是未知數;只要民資跟不上,經濟增速基礎就不會牢固。另外,未來中國經濟還有一個重大不利因素,即進入4月份后貨幣正全面收緊,房地產調控亦聲聲緊急,這對未來經濟增速影響很大。

  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實習記者施美

  【相关数据】6.9% 中國經濟開門紅 GDP增速超預期

  中國經濟今年首季「成績單」昨出爐。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8.0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按年增長6.9%,創近6個季度以來新高。這一增速高於官方設定的6.5%左右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國民經濟正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積極變化不斷增加,主要指標好於預期,實現了良好開局,為完成全年發展預期目標打下了紮實基礎。

  多項數據顯經濟向好態勢

  具體數據方面: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654億元,按年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70005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102024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5%,高於第二產業17.8個百分點。

  生產方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個百分點;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按年增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個百分點。

  需求方面,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9.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7.2%。

  推進供給側改革擴大總需求

  與此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方面,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原煤產量同比下降0.3%。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6.4%。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及成本下降。短板領域投資加快。

  國家統計局表示,中國經濟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不過,亦不可忽視挑戰。當前,國際環境仍錯綜复雜,國內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鞏固持續向好態勢尚需進一步努力。下一步,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有效引導社會預期,深化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向好,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首季房地產投資增9.1%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內地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同比增長9.1%,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1.2%。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指出,今年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已開始回落,下一階段成交面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房地產投資增速走勢如何還需繼續觀察。

  投資增速創兩年新高

  毛盛勇說,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9292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2個百分點,比今年1至2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1.2%。

  值得關注的是,3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101.13,比2月份提高0.37點,也是自去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

  在房屋開工和銷售方面,數據顯示,一季度房屋新開工面積3156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6%,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增長18.1%。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9035萬平方米,增長19.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6.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3182億元,增長25.1%,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20.2%。統計顯示,一季度,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78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5666億元,同比增長11.5%。

  調控效果4月后陸續顯現

  毛盛勇表示,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措施3月17日以來陸續出台,對房價和其他房地產相關指標的影響,有可能在4月份以后陸續顯現。

  毛盛勇說,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房地產投資有周期性,企業對房地產投資有一定的滯后性。從今年一季度看,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9.5%,尽管在去年的高位上有所回落,但速度仍然不低,企業仍有投資動力。二是從到位資金來看,1至3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1.5%,增速較好。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經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亦認為,尽管各地出台了樓市調控政策,但這些調控政策只針對房地產建成階段的購買和銷售,對前期還未建設、正在經營投資的房地產并沒有太多措施,可以說房地產調控的效果對於房地產投資來說尚未完全顯現。

  在房地產領域,涉及多個方面、多個環節,與金融業、建築行業等密切相關,是與國民經濟聯繫密切的行業。而中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階段,有眾多建設任務需要完成,這些都與房地產息息相關。雖然房地產是影響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但重要性已經下降。

  說起房地產調控,毛盛勇重申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是基本定位。他指出,房地產要逐步回歸基本屬性,回歸居住功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建立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長效機制,包括從稅收、財政、土地供給等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安排。但房地產市場本身地域性非常強,一線城市和一些熱點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比較大,很多三四線城市庫存又比較高。「所以在調控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毛盛勇解釋道。

  下階段增速放緩可能性大

  下一個階段,房地產投資的走勢會怎樣?

  毛盛勇指出,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由於去年房地產成交面積增長快、基數高,今年一季度已開始出現回落,下一階段成交面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目前一些熱點城市有計劃地加大了土地的供應,這也有利於推動房地產投資的增加。「我覺得房地產投資下一步增速還需要繼續觀察。」毛盛勇說。

  首季城鎮固定投資勝預期

  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中顯示,2017年1-3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9377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2%,增速比1-2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87%。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335億元,同比增長19.8%,增速比1-2月份提高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35094億元,增長4.2%,增速提高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56349億元,增長12.2%,增速與1-2月份持平。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45792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1-2月份提高0.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23941億元,增長11.6%,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21726億元,增長9.4%,增速提高1.5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投資1721億元,下降15.5%,降幅收窄2.3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觸底回升

  民間投資與制造業投資是衡量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民間投資增速比1-2月份加快了1個百分點,增長了7.7%;制造業投資一季度增長5.8%,比1-2月份加快了1.5個百分點。這算是比較積極的變化。

  趙錫軍認為,民間投資增速增加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原先基數較低,顯示出相對增長速度較快;其二,政府的鼓勵措施,刺激了民間投資的增長。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遠低於增長潜力,其能否接近或達到增長潜在水平,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民間投資能否「重啟」。為此,中國官方多次發聲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實體經濟,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減負。

  中國制造還處於起步階段

  當然,民間投資的增加并非都流入了實體經濟,制造業的轉型仍然長路漫漫。

  趙錫軍分析,中國制造業仍在升級換代。這一階段的完成需要較長時間。一家企業從引進技術、人才到有自己的團隊、品牌,這一過程十分漫長。中國現有的發展戰略是「中國制造2025」,意味著至少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才能完成升級換代。所以不能從一兩個數據反映出中國制造的升級,目前中國制造還處於起步階段。

  消費貢獻經濟增長超七成

  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繼續扮演中國經濟的「穩定器」。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0%,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對此,中國貿促會研究院中國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在受訪時表示,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是由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居民收入跑贏GDP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大環境正在轉好,中國居民收入也同步增長。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人民幣,下同),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比GDP增速高0.1個百分點。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增加,中國消費結構也正不斷升級,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支出越來越高。

  統計顯示,在中國,人們的「吃喝玩樂」支出正快速增長。一季度,餐飲收入增長10.8%;體育娛樂用品類收入增長17.3%。此外,隨著中國互聯網、高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新業態不斷涌現。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4045億元,同比增長32.1%。趙萍表示,創新型消費是中國消費呈現出的另一新特點,「掃地機器人、無人機、VR眼鏡等不斷涌現的新產品正誘發新的消費需求」。

  工業經濟迎「暖春」

  據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17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個百分點,比2016年全年加快0.8個百分點。其中,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高達7.6%,單月增速創2014年11月以來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工業回暖呈「全面開花」之勢。分經濟類型看,無論國企、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外企,工業增加值均在增長;分行業看,3月41個大類行業中有33個行業增加值好於去年同期;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都在增長,東北地區也止跌企穩。

  工業企業利潤也明顯回升。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超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大漲逾30%,增速比2016年全年高出23個百分點。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中國工業經濟表現強勁系多方面原因所致:其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漸顯,特別是去產能進展明顯;其二,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工業品價格大幅回升。此外,工業經濟效益改善也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有關。

  仍面臨近憂與遠慮

  工業雖迎來「開門紅」,但仍面臨近憂與遠慮。首先,3月PPI環比漲幅已連續3個月回落。考慮到近期工業經濟表現強勁,與工業品價格上漲、企業利潤增加進而加大投入直接相關,PPI增勢漸弱可能使工業「暖春」降溫。

  其次,資金「脫實向虛」之勢仍未止住。在黃群慧看來,與金融風險相比,制造業萎縮才是中國經濟「最根本的風險」。

  再次,工業經濟雖體量龐大,但「體質」虛弱。用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的話說,目前供給體系產能大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低品質、低價格的需求,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升級的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消費需求。

  3月大城市失業率不足5%

  昨日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中國的就業形勢呈現向好態勢。中國就業規模擴大,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34萬人,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6萬人,3月末,大城市調查失業率為5%以下,中國3月份調查失業率環比下降。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近年來,中國不再把經濟增速看做是首要目標,而是更加重視就業等民生指標。

  另外,統計局預計,從中長期看,中國3.7億農村勞動力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口將轉移到城鎮就業。蔡志洲指出,長期來看中國的就業壓力很大部分將來自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而最能發揮作用的就是服務業。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