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

2017-05-02
来源:香港商报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 廖群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又一個國家級的區域發展戰略正式確立,并即將進入實質性規劃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可追溯到2009年,但作為一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的形成卻是在最近兩年。2015年3月,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有關文件中首次提出「深化與港澳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注深化珠三角區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通知,提出在2017年啟動珠三角灣區城市群等規劃編制,將香港、澳門和珠三角9個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至今年3月的兩會,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揚帆起航。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和京津冀戰略并列的三大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之一,旨在打造一個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并列的世界級灣區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珠三角9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組成,即2區加9市。灣區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總面積的5.8%;2015年總人口6765萬,占全國總人口的4.9%。但GDP總量1.3萬億美元,占全國GDP的12.59%;進出口總額1.5萬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7.9%,可見其在全國的經濟實力之強與地位之高。

  那麼,在改革開放已近40年后又建粵港澳大灣區,究竟意義何在呢?

  中國首個灣區經濟

  首先,在於灣區經濟的意義。灣區,就地理概念而言,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在自然的灣區內建設經濟體,就形成灣區經濟。由於現代經濟體主要是由城市所承載的,灣區經濟實際由灣區內若干個城市經濟體所構成。應該認識到的是,由於灣區天然的開放性,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灣區,形成強大的灣區經濟。如世界知名的三大灣區經濟,即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與東京灣區,經濟總量分別占美國經濟總量的7.8%,美國經濟總量的4.5%與日本經濟總量的43.7%。紐約灣區涵蓋了美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國際金融中心紐約,舊金山灣區包含了世界最大的創科中心硅谷,東京灣區則集中了日本的先進制造業。灣區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技術變革的領頭羊。中國的東南沿海線也很長,且集中了全國的經濟發達城市,具備建立灣區經濟的條件。要進一步增強這些城市的全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地位,也呼喚將這些沿海城市群打造成強大的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中國的第一個,也將是主要的一個灣區經濟。

  提升灣區競爭力

  第二,在於經濟融合的意義。在當今全球化與互聯網的時代,灣區能否形成強大的灣區經濟,除了區內各城市自身的經濟競爭力之外,還在於區內各城市之間能否高度有效地融合以形成綜合競爭力。的確,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化與近年來互聯網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的效應充分表明,融合產生綜合競爭力,融合充分則綜合競爭力強,融合欠缺則綜合競爭力弱。強大的灣區經濟不是來自於若干個城市經濟體的拼湊,而是來自於這些經濟體之間充分的融合。港澳2區與珠三角9市組成粵港澳大灣區,目的就是促成2區9市之間的經濟融合,從而提高綜合競爭力。綜合競爭力提高了,才能形成強大的灣區經濟,才能與紐約、舊金山與東京灣區進行國際競爭并超越。

  經濟融合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初級形式是各城市之間的商品貿易與經濟主體合作,高級形式且本質上卻是各城市之間在聯通基礎上的優劣勢互補,即其中一個城市的優勢通過聯通輸出至其他城市,促使其效應最大化,同時彌補其他城市的劣勢。聯通包括以交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聯通,也包括市場聯通、資金聯通、人才聯通與信息聯通。基礎設施聯通是基礎,須先行,信息聯通則將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而日益重要。通過這些聯通,各城市的優勢效應將在整個灣區內展開,劣勢效應則相應消散。粵港澳大灣區的2區9市,各具優勢,也各有劣勢。優勢中最突出者,香港有金融業、深圳有創新科技、廣州有商貿、其他珠三角城市有強勁制造業。如果融合充分,則各城市的這些優勢將輸出至灣區內其他城市,為其他城市所利用,即其效應將從本市放大至整個灣區。其結果,具備優勢的城市將得益於市場的擴大與需求的增強,在普遍供大於求的今天,將是經濟增長的最可貴動力。同時,其他城市也將得益於輸入的優勢效應,抵減自身的劣勢效應。這樣,各城市的經濟都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整個灣區的競爭力得到增強。認識到這一點,對於那些認為融合只有利於落后城市而不利於發達城市的人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促成港澳與內地經濟融合

  第三,在於跨境融合的意義。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即「一國兩制」下港澳經濟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新嘗試。香港與澳門,尤其是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合作,已有多年的歷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港澳與內地城市兩個方面都收到了巨大的效益。但近年來合作進程放緩,困難增多,說明過去的合作模式已逐漸過時,新的有效的合作模式還未建立。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香港以珠三角為經濟腹地的「前店后廠」合作模式到上世紀末已經式微。於是2003年提出了泛珠三角合作,即2區9省(香港、澳門、廣東、海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合作模式。但可能由於涵蓋範圍過廣,此模式十幾年未見實質性進展。粵港澳大灣區將旨在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即跨境融合模式。這一模式是舊的香港-珠三角合作的升級版,同時又是泛珠三角合作模式的縮小版。關於前者,融合是合作的深入與升級,不但包括傳統的商品貿易與經濟主體合作,也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市場、人才與信息的聯通。至於后者,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說是泛珠三角合作的初級版。泛珠三角區域擁有全國五分之一的面積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及經濟總量,相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小型版的9+2,即9市加港澳,是大型版的9+2,即9省加港澳。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提出要以泛珠三角為重要基礎,意味粵港澳大灣區將以泛珠三角為經濟腹地,也意味着其最終將帶動泛珠三角經濟的發展,促使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形成。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更為遠大的前景。

  可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不僅將增強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對於灣區各城市更是重大利好,對於香港尤是如此。香港經濟這些年來發展緩慢,原因之一就是與內地經濟合作的舊模式受到了挑戰,未能與時俱進地與內地經濟有效融合,進而未能跟上內地經濟發展的步伐。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促進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進而保持繁榮發展的一個極好的機遇。目前香港相對於珠三角9市仍有較大優勢,應該搭乘粵港澳大灣區的快車將優勢效應跨境輸出至這些城市,同時將珠三角9市的優勢效應輸入進來。否則,珠三角9市過去40年已快速發展成了規模與競爭力均可觀的經濟體,并將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而更加強大,而香港如這一次不能很好地抓住此機遇而置身於外,則其相對優勢今后不斷減弱而逐漸地被邊緣化。而且,下一次這樣的機遇恐怕就沒有了。為此,香港有必要比珠三角9市更加積極地擁抱粵港澳大灣區。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