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1

長認可成青少年擊劍市場熱的催化劑

2017-05-08
来源:中國青年報

  左膝跪地、右腿曲蹲,把雙臂環成一個半圓,加上手指的固定,老李熟練地把自己調整到像三腳架一樣“穩定”,然後按下手機上的錄像按鈕,對准賽場中最高的比賽台,鏡頭中,兒子李允珩正在為團隊爭取2017中國擊劍俱樂部聯賽唐山站U14男團比賽的勝利。而台下像老李一樣舉著手機或DV的家長,專注度絲毫不亞於台上持劍的孩子。

  在5月5日~7日的3天中,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180家俱樂部的2500名擊劍選手聚集在唐山南湖國際會展中心,5個大型展館中共有91條劍道同時開賽,金屬劍磕碰的聲音、選手獲勝的嘶吼凸顯了比賽激烈的氣氛,但場邊抹著眼淚的小選手和他們堆在擊劍包旁的作業本,又讓比賽的大眾與青少年屬性得以展現。

  “體育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和規模化。”在從中國擊劍協會取得聯賽獨家運營權後,盛力世家CEO李勝希望將這兩個因素體現在新賽季的比賽中。3月底在昆山舉行的首站賽事,即首次實現了花劍、佩劍、重劍3劍種在101條劍道上同場競技的場景,3天比賽,現場人流量超過1萬人次,其中不乏大量陪同孩子參賽的家長。一個孩子身後跟著三四個大人十分常見,家長的熱情讓同為“瘋狂家長”的李勝感到驚訝,“以前的比賽通常會把劍種拆開,交由幾家俱樂部承辦,每個俱樂部承辦規模也就六七百人,所以很難產生轟動效果。雖然是小眾項目,但現在擊劍已經展示了其市場需求。”

  “五六年前,孩子參加全國比賽也就百八十人,這兩年一下就遍地開花,練的人多了,賽事也多了。”兒子李允珩練習擊劍已經7年,中國擊劍市場溫度的變化切實反映在一家人的生活中,老李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孩子小學一年級時在北京喜歡上擊劍,剛練了一學期,舉家搬到上海後竟沒了訓練條件,“我們自己找教練,去蹭體校專業隊的課。”為了延續孩子的愛好,老李已經習慣在浦西和浦東間一趟趟往返。但現在,“僅是上海俱樂部之間的邀請賽每月也不下10場。”

  義無反顧的支持,更源於老李在兒子身上看到因練習擊劍而產生的改變。“前幾年,他主要靠榮譽感維持興趣,覺得是一種被學校和社會認可的方式,但現在擊劍已經成為他的習慣。”老李注意到,正確面對失敗是兒子成長的標志,“原來他比賽的軌跡常常先揚後抑,有了敗績或遭遇誤判就越打越差,還哭鼻子、發脾氣,但這幾年在隊友和教練的幫助下,他學會在比賽中調整狀態,無論勝負都很少影響到之後的發揮了。”

  擊劍的教育功能是很多家長願意長期投入的原因,甚至為以身作則,也有家長成了孩子的隊友,來自山東青島的U10男花選手侯奕辰,這次正是和媽媽趙君一同出征。4年前,趙君讓兒子侯奕辰練習擊劍,在這個80後媽媽眼中,這項兼具對抗和優雅的紳士運動對於孩子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但練習的枯燥和劍戳在身上的疼痛讓兒子對擊劍失去了興趣,“我想告訴他勇敢,但我自己得先知道他要面對什么,怎樣才能勇敢。”於是,全職太太趙君親自投入到擊劍訓練中,和孩子一起參加訓練與實戰,2016年,母子倆一起走上了賽場,過去一年的聯賽中,侯奕辰的排名連續上升了40多位,趙君也在2016擊劍聯賽上海花劍站中取得成人組第六名,“晚飯後,別人家去散步,我和兒子會穿著擊劍服在小區裏練習”,盡管這種新穎的親子互動會為趙君招來異樣的眼光,“孩子練習擊劍大家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女性學擊劍還不夠普遍。”

  擊劍改變的不僅是趙君。“為了聽懂兒子在說什么”,老李買了大量擊劍的專業書籍,自己漸漸成了擊劍迷,社交圈子也因此起了變化,“很多家長因孩子練習擊劍成了朋友,現在我們休息時間基本都是幾家人聚一起。”話題從擊劍延伸至孩子的未來,“不少有條件的家庭會送孩子到美國、歐洲打比賽掙積分,這對申請當地好學校有所幫助,如果中國的擊劍賽事能與國際接軌,無論在積分上掛鉤還是與國內高校對接,都會為喜歡擊劍的孩子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門。”

  在中國國家重劍隊教練杜智山看來,無論是對接高校還是與國際接軌,都要求中國擊劍市場更專業且更規范,“俱樂部是中國擊劍市場未來的趨勢,當更多高水平教練參與、市場投入更大,擊劍的底座也會越來越紮實,如果在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能做到有序,盡快出台細致的教學大綱,保證俱樂部的水准,相信過幾年中國會出現更多的雷聲。”

  杜智山提及的專業化道路,在李勝看來具有可行性,相較傳統在少體校從事擊劍專業的孩子而言,現在俱樂部的孩子發自內心熱愛項目的比例略高,“競技體育選材中,興趣不容忽視。”觀念的轉變同樣發生在家長身上,老李表示,如果兒子有幸收到專業隊的橄欖枝,他並不排斥讓孩子成為專業運動員,“擊劍運動員通常要16歲後的表現才能真正反映其潛力,這個年紀基礎教育已經完成,我們並不反對他放棄傳統、體會不一樣的生活,努力讓人生在某個地方閃光過,其實擊劍和學習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兩條路。”

  梁璿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