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锦衣卫为何会被当做「特务」?

2017-05-17
来源:文化有腔调·任建敏

  剧中多数「锦衣卫」往往形象都很差,通常的说法是:锦衣卫实际上是一个特务机构,是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的东厂鹰犬,然而,这与历史上的「锦衣卫」相去甚远。

  编者按

  明代的锦衣卫,在影视作品中都是穿飞鱼服、佩绣春刀、武艺高强的军官,不过剧中多数「锦衣卫」往往形象都很差,通常的说法是:锦衣卫实际上是一个特务机构,是作威作福、欺压老百姓的东厂鹰犬,然而,这与历史上的「锦衣卫」相去甚远。

  「三军仪仗队」

  「卫」是明代的基本军事建制单位,全国内外卫一共有493个。李新峰根据卫与皇帝的亲属关系,把「卫」分为四个层级:上直卫--一般亲军卫--直隶卫--都司辖卫。锦衣卫就是与皇帝关系最紧密的十二亲军卫之一。

  锦衣卫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正七品),后改为拱卫指挥使司(正三品)。到了洪武三年(1370)改为仪鸾司(正五品),顾名思义,仪鸾司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皇帝出行的仪仗。

锦衣卫堂上官,着大红便服。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从三品)。其所统辖的军士称为将军、力士、校尉三种,负责朝廷典礼、宴会的宿卫等事务。锦衣卫下统17个所,其中5个所管领军士;5个所管领将军、校尉,分为銮舆、擎盖、扇手、旌节、幡幢、班剑、斧钺、戈戟、弓矢、驯马10个司;6个所分领将军、力士、军匠;还有1个驯象所,负责养象。

  可见,锦衣卫中的大部分人,其职责与朝廷的仪卫关系更为密切(例如銮舆等10司与驯象所,都关涉具体的仪仗职能),锦衣卫设立的最初目的是负责朝廷的仪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军仪仗队」,与「特务」关系不大,笼统称其为特务机构,并不确切。

  安置「官N代」

  锦衣卫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安置「官N代」。《明史》提到,锦衣卫「恩荫寄禄无常员」,无人数限制,所以成了官僚子弟吃铁饭碗的好去处。最初要捧上这个饭碗的要求还比较高,一般赐予有军功的武将子弟。后来门槛逐渐放开,变成对与皇帝关系密切勋臣(有封爵的官员)、外戚(皇帝的外家)、中贵(宦官)等官僚子弟的一种赏赐。

  再后来,有一些雕虫小技者、为王公守庄守墓者、或是游牧民族归附的老弱者都能安置到锦衣卫。所以,锦衣卫的人数,洪武初年大概就几千人,到了正德年间已经有好几万人了(嘉靖初年一次革除三万余名锦衣卫冒滥旗校)。

  这些人进了锦衣卫,往往「带俸不任事」,挂名领薪水,吃空饷。

  「北镇抚司」

  明朝军队建制中,每个卫下面还设有镇抚司,负责本卫内部的刑名(司法事务)。明太祖改设锦衣卫后,遇办大案,往往不经刑部,直接交给锦衣卫镇抚司。镇抚司一时权势赫赫,恣肆枉法,以致洪武二十年皇帝下诏「悉焚卫刑具,以囚送刑部审理 」。

  朱棣继位后,又重新倚重锦衣卫来监察、刺探官员,还新设北镇抚司,专治诏狱。明宪宗成化年间,北镇抚司更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长官也不能干预。

  所以,锦衣卫中真正具有特务机构功能的是北镇抚司。锦衣卫与永乐帝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明宪宗、明武宗年间还增设过西厂)并称「厂卫」,这就是人们印象中作为特务机构的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中,谁在做「特务」?王世贞的《锦衣志》提到,明宪宗成化年间,锦衣卫掌卫官统缇骑一百人,专门负责监察京师的不轨、亡命、盗奸、机密大事;巡捕官统缇骑二百人,专职捕贼。这些缇骑的来源主要是「大侠或贾人子」。

  另外,东厂还在锦衣卫中选取八十人,多是「捷悍利牙爪者」,专门「钩察出人帷簿间」,太监汪直专宠时又曾开设西厂,缇骑人数比东厂要多一倍,职权更在东厂之上,能够「纠察中外文武大小及民间事」。

  这些「缇骑」(这是对有侦缉职权的锦衣卫校尉的别称),才算得上「特务」,人数一般不超过六百人,占锦衣卫总人数的比例约少于5%(一个所满编是1120人,锦衣卫有17个所)。值得注意的是,「缇骑」从民间挑选,和一般卫所人员是父子世代承袭的规定不同。

 

皇帝升殿图。着甲胄者为锦衣卫校尉,左右两侧着大红服者为锦衣卫千户。

  所以,锦衣卫中谁的权力最大,不是看谁的军阶最高,而是看谁掌管北镇抚司。

  例如明英宗被俘时「不离不弃」的锦衣卫校尉袁彬,在英宗复辟之后,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理锦衣卫事(一般来说,卫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都指挥佥事与指挥使同为正三品),但因为袁彬本人「畏满好避」,不想揽事,所以大权先是掌握在兼理镇抚司的逯杲手上,逯杲被杀后又落到了兼治镇抚司的门达手上。

  因此,「特务」是锦衣卫中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当然无可否认这是最引人注目的工作)。专门的特务机构,应该是明朝的东厂、西厂,以及清雍正年间的粘杆处。张金奎就指出,最近百年以来的锦衣卫研究,长期是在「影射史学」的影响下进行,所以锦衣卫往往被视为无恶不作的特务机构。

  文官与锦衣卫

  然而,锦衣卫的「特务」工作,不是来侦缉老百姓,而是监督官员。

  锦衣卫欺压老百姓的事例当然也有(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欺负老百姓来不见得会仁慈多少),但更重要的工作是,作为皇帝绕开文官集团来监察百官的一条途径。

  作为皇权的工具,皇帝指哪里,锦衣卫就对付哪里。因此,文官书写的史籍对锦衣卫北镇抚司的罪状自然是「罄竹难书」。譬如,英宗正统年间,北镇抚司杀害翰林院侍读刘球;熹宗天启年间,杀害左副都御史杨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等事迹被广为传扬,这些多经过掌握书写权利的文官们的渲染。

 

陪葬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马顺(死于文官的群殴)令牌。

  当然,锦衣卫也做了好事。明英宗复辟之后,忠国公石亨、太监曹吉祥自恃有「夺门」之功(指重新迎立英宗作皇帝,为此诬陷大忠臣于谦有「迎立外藩」的阴谋而将其处死),作威作福。

  陪葬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马顺(死于文官的群殴)令牌。

  英宗命令锦衣卫指挥逯杲收集二人「违法乱纪」的证据,最终扳倒了石亨、曹吉祥。

  不过,气焰嚣张(尤其对付文官集团)的锦衣卫头头下场往往也不太好。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之后,英宗被俘,群臣将怨气撒在了原来依仗太监王振作威作福的锦衣卫指挥马顺身上,在汹涌的激愤中,马顺被活活打死。而为英宗收集石亨、曹吉祥罪证的逯杲,最后在曹吉祥侄子曹钦造反时,被列为首要报复对象第一时间送了命。此外,依附魏忠贤杀死杨涟等人的锦衣卫许显纯,在魏忠贤倒台以后也被诛杀。(文/任建敏 「彰考局」专栏作者)

  参考文献

  飞鱼服是锦衣卫所穿公服,飞鱼纹是蟒形加上鱼鳍鱼尾。绣春刀的形制没有留下记载,据推测外观与苗刀、日本刀相似。见:秦智雨:《飞鱼服与绣春刀--明代锦衣卫制服速写》,《贵阳文史》2013年第6期,第82页。

  万历《明会典》卷124《城隍一·都司卫所》。

  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2页。

  《明史》卷76《职官四》。

  王世贞:《锦衣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61页。《明史》卷76《职官四》。

  于小秦:《明代锦衣卫冗员考》,《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43-144页。

  《明英宗实录》卷21,正统元年八月辛卯条。

  《明世宗实录》卷3,正德十六年六月丁酉条。

  《明史》卷76《职官四》。

  王世贞:《锦衣志》,第665页。这个说法可以与陆釴《病逸漫记》的说法进行参照:「锦衣卫,校尉五所,约八九千人,二十四监催事二百,五城巡城五百,东西厂共二百,朱指挥一百,袁指挥一百,巡店三十名,上直每番连官共五百三十。力士五所;将军一所;清军一所,达官。」 按朱指挥是指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朱骥,袁指挥是都指挥同知袁彬。陆釴:《病逸漫记》(邓士龙《国朝典故》本),转引自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第54页。其标点笔者有所改动。

  王世贞:《锦衣志》,第664页。

  张金奎:《八十年来锦衣卫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第30-36页。王世贞:《锦衣志》,第664页。

  《明史》卷306《阉党》。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